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友秋冬進補最愛膏方 藥補與食補雙管齊下

俗話說:“秋冬進補, 來春打虎”, 還有一句話來自于《黃帝內經》:“冬不藏精, 春必溫病”, 一正一反, 都在說秋冬進補的重要性。 隨著傳統養生習慣的回歸,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秋冬進補的行列。 但是秋冬究竟該進補些什麼呢?

小編就網友在微博上曬出的秋冬進補選擇, 進行了專題調查。 資料顯示:今年秋冬網友的進補首選中, 膏方排名第一。

本次調研截取從9月23日(秋分)至10月31日的新浪微博資料, 以“滋補、進補”為核心關鍵字, 篩選出1057條相關“個人”微博內容。 通過進一步的人工篩選及分析發現:在談到滋補、進補必要性時,

59 %的人認為日常飲食已經無法滿足人體的全部需求, 需要通過滋補品改善身體狀況;而對於秋冬進補的選擇, 在提及率較高的27項滋補品或食品中, 膏方排名第一, 占比9%。

膏方何以超越蟲草、人參等等, 成為秋冬進補最熱門的選擇。 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因為膏方的功效多

1、平衡陰陽:

中醫認為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也就是說疾病發生、發展, 均為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 導致陰陽失調, 從而形成陰陽的偏衰或偏勝的病理狀態。 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 補其偏衰, 抑其偏盛, 糾正人體陰陽的不平衡, 是制訂膏方上服藥的主要原則。 如對於陰虛所致的虛熱證, 方中用滋陰藥補陰;對於陽虛引起的虛寒證, 則以溫陽藥以補陽。

陰陽兩虛者, 就當陰陽兩補。 而對於陽邪過盛所致的實熱證, 用寒涼藥物清熱;對於陰盛所致的寒實證, 則用溫熱藥祛寒。

2、調和氣血:

中醫中氣血是陰陽的主要物質基礎, 又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人之所有者, 血與氣耳, 血氣未並, 五藏安定, 若“氣血不和”則“百病乃變化而生”, 表明氣血不和是導致陰陽失調重要原因。 通過膏方來調理氣血, 使周身氣血流通, 生化有源, 達到氣血充沛, 精力旺盛, 健康長壽的目的。

3、扶正祛邪: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可見正氣虛損是人體發病、衰老的重要因素。 膏方能補氣養血, 提高機體免疫力, 扶植體內“正氣”, 改善內環境, 減少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但膏方並非單純補劑,

還包含救偏卻病之義。 膏方的“補”應理解為“刪有餘、補不足”, 寓“固本清源”為一體。 膏方作為一種劑型, 與其他劑型一樣, 遵循辨證論治法度, 兼顧祛邪治病。 >>>中醫膏方好處多

4、培補五臟: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 當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時, 會影響別的臟腑功能, 甚至同時發生病變。 膏方屬於大方、複方, 不僅能調補某一臟腑, 還能綜合性調理臟腑, 使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之間的關係逐步趨向平衡、協調, 最終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秋冬該如何進補?藥補與食補雙管齊下

中醫認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又謂“進食滋補不離血肉有情之品”,

大意是說:形體虛弱者用補氣的方法調理, 精髓虧虛者用厚味的滋補品, 並必須結合營養食品一起服用。

滋補藥品中如何區別使用?

平常應用的補氣健脾藥有人參、北蓍、黨參、淮山、慈實, 蓮子, 雲苓等。 其中人參大補元氣, 可單味清燉, 名曰獨參湯。 補血旺血的有鹿茸、鹿胎膠、阿膠、雞血藤膠、當歸、杞子、首烏, 黨參、烏豆、桑寄生等, 藥性有偏溫燥或較平和的, 可甄別而用。 生津潤燥, 養陰的有西洋參花旗參, 沙參, 玉竹, 百合, 雪耳, 海底椰等。 溫陽補腎的有巴戟天、杜仲、熟附子、冬蟲草、核桃肉、金櫻子、山萸肉等。

營養食品又如何選用呢?

一般地講, 各種食品的性味功效都有它們自己的用途, 藥典上對許多食品的性味功效都有詳盡的記述,

這是經驗的結晶, 例如穿山甲有滋陰解毒, 益血生新之效, 近年來腫瘤患者多用作調補食品。 但亦有一些規律, 譬如空中的飛禽, 多有驅風化痰, 止頭痛的功效, 如鷓鴣、蜆鴨、孔雀、白鴿、白鶴等;陸上的走獸多有益精補血之用, 如果子狸、雪狸、羊肉、狗肉、牛肉、鹿肉等;水族動物多有滋陰養血之效, 如水魚、水鱉、生魚、海狗魚、山斑魚、鱔魚、鮑魚、響螺等。 此外, 還有以形補形之說, 就是以相類似的食品補益同類或相類的器官, 如豬腦、牛腦、猴子腦補腦, 合桃肉亦補腦;鹿腳筋、豬腳筋、牛腳筋可強筋骨、健四肢;豬腰、雞腰子可補腎壯陽;花生、鮑魚、響螺亦可補腎等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