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蟎蟲性皮炎)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面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皮膚病。 因鼻色紫紅如酒渣故名酒渣鼻。 《外科大成·酒茲鼻》雲:“酒茲鼻者, 先由肺經血熱內蒸, 次遇風寒外束, 血瘀凝滯而成, 故先紫而後黑也。 治宜宣肺氣化滯血, 行營衛流通, 以滋新血, 乃可得愈。 ”本病以顏面部中央的持續性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 伴丘疹、膿皰、鼻贅為臨床特徵。 多發生于中年, 男女均可發病, 尤以女性多見。 西醫亦稱之為酒渣鼻。 通過古今醫家的實踐, 特別是近40年的探索,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為飲食不節和風寒外束。
脾胃積熱:脾胃素有積熱, 或素嗜飲酒, 過食辛辣之品, 故生熱化火, 胃火循經薰蒸, 則絡脈充盈, 鼻部出現潮紅。
肺經積熱:肺開竅於鼻, 感受外邪, 鬱而化熱, 熱與血相搏, 毒熱外發肌膚, 蒸於肺竅而發為本病。
寒凝血瘀:濕熱積於胃, 蒸於肺, 複遇風寒之邪客於皮膚, 或以冷水洗面, 寒主收引, 以致瘀血凝結, 鼻部先紅後紫, 久則變為黯紅。
關於酒渣鼻的病因, 近年來有人提出是蠕形蟎蟲的感染引起, 因此建議把本病改為“毛囊蟲皮炎”。 從報導的文獻看, 對於毛囊蟲感染導致本病的發生, 似已被多數研究者所接受, 但認識還沒有完全一致。 如有報導說檢查部分初診的本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