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年黃斑變性概述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也稱老年黃斑變性(AMD)

本病大多發生於45歲以上, 其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 是當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 至今為止, 在現代醫學中仍未找到一種能阻止本病病程進展的確切有效的藥物療法。

黃斑變性的病理機制主要為黃斑區結構的衰老性改變。 表現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對視細胞外界盤膜吞噬消化功能下降, 使未被消化的盤膜殘餘小體瀦留於基底部細胞原槳中, 並向細胞外排出,形成玻璃膜疣, 因此繼發病理改變後, 導致黃斑變性發生, 總之主要與黃斑區長期慢性光損傷,

脈絡膜血管硬化, 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老化有關。

本病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分為萎縮型和滲出型兩種:

1、萎縮型—又稱幹性或非滲出性

主要為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 玻璃膜增厚和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引起的黃斑區萎縮變性。

2、滲出型—又稱濕性或盤狀黃斑變性

主要為玻璃膜的破壞, 脈絡膜血管侵入視網膜下構成脈絡膜新生血管, 發生黃斑區視網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經上皮下漿液性或出血性的盤狀脫離, 最終成為機化瘢痕, 據臨床觀察萎縮型也可轉變為滲出型。

診斷要點

(1)發病年齡在45歲以上, 年齡越大, 發病率越高, 雙眼先後發病, 為老年人視力障礙的主要眼病之一。

(2)中心視力緩慢下降, 可有視物變形,

眼前有注視性暗影, 最終中心視力喪失。 周邊視力存在。

(3)眼底檢查:

①幹性型:早期可見黃斑區色素紊亂, 中心凹反光不清, 有散在的玻璃疣。 發病晚期, 黃斑部可有金屬樣反光, 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呈地圖狀, 可見囊樣變性。

②濕性型:多有融合的邊界不清的玻璃疣, 黃斑有暗黑色圖形, 或不規則的病灶, 隆起範圍可在1-3個PD, 大量視網膜下出血, 可進入玻璃體內, 形成玻璃體出血晚期病變區呈灰白色瘢痕。

(4)眼底螢光血管造影, 呈現透見螢光時, 表現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 色素沉著處可有遮蔽螢光, 早期有花邊狀或網狀新生血管, 後期有螢光素滲漏(濕性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