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 都曾是兒女心目中的巨人, 當失智症悄然來襲, 他們卻成了講也講不聽的“老番癲”, 舊日美好的記憶在腦海中褪色, 不再是印象中的爸爸, 媽媽。 如何面對家中的失智老人, 成為親情維繫的一大挑戰。
臨床上常見罹患失智症的家人, 抱怨老人家去外面撿了什麼垃圾, 對誰差點暴力相向, 甚至一出門就險些迷路, 孝順的兒女為了照顧神智昏亂的長輩而辭職, 結果弄得心力交瘁, 得去掛身心科治療憂鬱症, 看了實在很不忍心。
“很奇怪, 每次我一回家, 爸爸就怪怪的, 情緒十分焦躁不安。 ”這是一位失智症患者的女兒的疑問。
長輩失智後, 本來就已不再是同一個人了, 但人類的記憶很特殊, 有時雖忘記當時發生什麼事, 但對事件的情緒記憶卻不會不見, 這就是為什麼, 有時特定的情緒物件只針對某個人, 某個時空, 一碰上就出現不安情緒。 這位爸爸就是把女兒指責的負面情緒記住了。
臨床上, 神經內科醫師在失智治療上的角色, 除讓家屬瞭解失智症特症, 給予藥物治療外, 情緒記憶是維繫親情很重要的一件事,
積極互動的方式有緩和情緒, 提高生活動機的多種選擇, 例如:
1、寵物治療:如果環境適合, 病人也有意願, 貓, 狗最適合, 它們可以提供非語言情緒上的互動, 適合初期病人, 產生互動, 信任與被需要的感覺, 提升腦部運動與跟外界的互動。
2、園藝治療:種盆栽是比較靜態的方式, 也可能引發人與植物之間的連結, 植物默默承受的特性, 對於焦躁症的病人尤其適合, 澆水, 除草也可以發揮安定心神的目的。
3、音樂治療:音樂在腦中的處理區塊不一樣, 不受失智退化影響可以把音樂當成跟病人溝通,
節奏也是身體的律動方法, 運用腦神經訓練節奏, 活化腦部。 固定的音樂還可以單純提醒老人家,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 像是洗澡, 吃飯, 上床, 養成固定的作息的習慣, 和緩晚上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