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胃病會轉成胃癌嗎?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關係的, 因為大部分的胃病如果長期不治癒的話, 有可能轉變成為胃癌。 下面就來具體談下這個問題。

胃病, 是一組胃部疾病的簡稱, 包括胃潰瘍、胃炎、胃息肉、腸上皮化生和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等。 許多人得了上述一種胃病時總擔心將來會演變成癌, 從而終日憂慮、煩惱。 那麼, 這些胃病與胃癌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我們不妨逐一來看一下。

胃潰瘍:可以癌變, 癌變率約為5%左右。 癌變的原因是由於慢性潰瘍邊緣的粘膜受到損傷、破壞, 機體對它進行反復增生和修復。 如果在致癌因素作用下,

增生活躍的細胞可發生不典型的增生並脫離正常的控制而發生癌變。 不過, 由於一些治療胃潰瘍的有效藥物問世, 大多數病人可保守治癒。 但對病灶直徑大於2釐米的潰瘍, 尤其是位於胃小彎部的病程較長的潰瘍, 以及胃潰瘍患者如果原先的疼痛節律發生改變的話, 便應警惕發生癌變, 應定期作胃鏡檢查。

胃炎:胃炎種類很多, 按起病形式分, 有急性和慢性兩種;按病變部位分, 有胃竇炎和胃體炎之別;按病變程度分, 有淺表性和萎縮性的不同。 在諸多胃炎中, 病家擔心會演變成胃癌的, 是指萎縮性胃炎。 因為萎縮性胃炎病人的胃癌檢出率高於一般人群, 而且從地區分佈、年齡、性別、生化及免疫等改變來看,

萎縮性胃炎與胃癌有一定的相似處;從病理切片上也可見到從胃炎轉化為胃癌的跡像。 所以, 萎縮性胃炎很可能是胃癌的前奏。 但是, 胃炎是沿著淺表──輕度萎縮──中度萎縮──重度萎縮而演變的。 而且, 很多淺表病變可保持不變甚至好轉, 輕、中度萎縮也可能逆轉為淺表性或輕度萎縮, 所以, 儘管萎縮性胃炎很常見, 但是, 可轉變成癌的畢竟是極少數, 而且都是些嚴重的病人。 再說, 從淺表性胃炎進展到萎縮性胃炎, 再進展到癌, 往往需要十、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胃息肉:當胃粘膜異常增生形成一種突出於胃粘膜表面隆起時, 就是胃息肉。 息肉有蒂與胃相連, 稱有蒂息肉;息肉的基底部較大, 叫無蒂息肉。 無蒂息肉較有蒂息肉容易癌變(高出2.5倍)。

息肉體積大的, 癌變率高, 尤其是息肉直徑大於3釐米者, 癌變率可占到70%以上。 病理學將胃息肉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 後者癌變率可高達40%, 前者僅為1%。 發現胃息肉以後, 可用纖維胃鏡進行摘除。 息肉摘除後尤其是對有易癌變特徵的息肉, 更應警惕。

腸上皮化生:不同的器官, 有不同的組織、細胞。 如果在一個組織中見到另一個組織的結構和細胞, 這種“移位”現象稱為“化生”。 在胃粘膜上發現腸腺上皮, 就是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有小腸型和大腸型兩種。 小腸型分化好, 只有炎性反應的特點, 與胃癌無直接關係;大腸型分化差, 與胃癌關係密切。 對中老年人出現的大腸型腸上皮化生且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時,

經內科治療效果不顯者, 應定期胃鏡檢查。 一旦發現可疑癌變, 就及早手術。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與胃癌關係較密切。 不典型增生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級。 輕度, 一般不需特別處理;中度, 需要定期複查;重度, 已疑似癌變, 需嚴密觀察。 若懷疑癌變或無法排除癌變, 或病理檢查與癌難以鑒別時, 宜作胃大部分切除, 以“防患於未然”。

也許有人會認為, 胃大部切除後總沒麻煩了吧?!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胃切除後會出現貧血、消化不良, 而且, 切除所致的局部病理性改變使殘胃發生胃癌的機會超過正常人群。 發生在殘胃上的癌, 稱為殘胃癌。 殘胃癌好發於手術的吻合處。 所以, 手術後的病人千萬不要以為術後萬事大吉,

可以高枕無憂了, 應該在手術後10年作一次胃鏡檢查。 如發現有返流性胃炎, 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以及重度腸上皮化生者, 要加強隨訪, 每隔1、2年作一次胃鏡檢查, 以便及時發現殘胃病。

需要說明的是, 這些胃病是具有可能有癌變的潛在危險性, 並非是必然的趨勢和結果。 只要能遵醫囑經常定期隨訪, 配合醫生積極治療, 還是能防癌于未然的。 不必要的焦慮、緊張, 不利於病體康復;當然, 也不能滿不在乎, 掉以輕心, 任其發展。 因為, 有一部分病人還是有可能演變成胃癌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