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國際肝病會議上發佈《慢性乙肝病毒治療耐藥管理》亞洲地區調查報告結果, 結果顯示, 99%的受訪醫生在乙肝抗病毒治療中曾面臨耐藥問題。
自從抗病毒藥物在國內應用以來, 已有100萬左右的病人曾用過或正在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其中約有10萬名乙肝患者出現了耐藥。 “耐藥”除給患者帶來嚴重的臨床後果外, 還給患者帶來額外的經濟與心理壓力。
用藥不一定要“循序漸進”
有些乙肝患者在用藥上存在一些誤區, 覺得抗病毒藥也應“從舊到新”、“從次到好”使用, 還有的認為耐藥遲早要出現, 不如出現耐藥後再用“好藥”,
乙肝的初次治療方案對推遲耐藥的發生有很重要的意義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 早期病毒學應答情況是預測耐藥發生率的重要指標。 在治療早期把病毒抑制得越低, 出現耐藥的可能性就越小。 所以, 乙肝患者尤其應當重視初治, 如果經濟條件許可的話, 應該盡可能選擇抗病毒能力強, 耐藥率低的藥物。 ”
選擇用藥不可貪圖“便宜”
由於乙肝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用藥, 許多患者從“經濟原則”考慮, 就會選擇一些便宜的, 能報銷的藥物。
而一旦出現耐藥, 將導致現有抗病毒治療失效, 病毒反彈、ALT(穀丙轉氨酶)升高、肝炎復發等一系列嚴重臨床後果。
在患者發生耐藥後需要額外負擔的治療費用中, 僅專家門診、住院治療、耐藥檢測等費用, 就會在每一位患者耐藥發生後的第一年, 增加約4000元人民幣的額外費用, 而這些還沒有包括治療藥物本身的費用、患者就醫的交通費、誤工費等。
另一方面, 從耐藥導致的時間成本來看, 自耐藥發生後, 患者需要增加複診、檢查的頻率, 這都給耐藥患者增加了額外的時間成本。
預防耐藥可降低治療成本
從長期藥物經濟學考慮, 選擇抗病毒能力強, 耐藥率低的藥物, 才能真正降低治療成本。
而作為醫生也必須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 否則一旦後期承受不了經濟壓力而導致停藥, 那樣的後果會更嚴重。 因此最終決定用什麼藥, 醫生還是會尊重患者的意見, 但這種“尊重”有可能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