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 走進職場後, 逐漸不會用平常的腔調說話了——無論是跟買西瓜的小販討價, 還是跟親密戀人聊天, 你都喜歡使用溝通、意向、定位、互動、願景等辭令, 還時不時來幾句英語。 這證明, 你已經擁有了白領腔。
為什麼流行白領腔?為什麼白領腔走進生活卻讓人不舒服?專家告訴你, 這背後隱藏著社會角色轉換的玄機。
“模式型”白領腔
通俗個案:“喂!您好, 我是××公關公司第 3 業務部的沈靜宜, 請問閣下是哪位?”每天, 像這樣開頭的電話, 沈靜宜都要接二三十個。 只要手機上顯示的是陌生號碼, 她幾乎都是聲線甜美地如此應答。
專家把脈:一部分被職業角色“異化”而不能還原回真實生活的人, 會將日常的商務用語直接照搬過來, 並且往往脫口而出。 這類人一般沒有特別的用意和居心, 但“非口語”的表達方式無形中卻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真實親密的關係, 甚至會導致溝通障礙, 使聆聽的一方因為不適應複雜繁瑣的措辭, 而不能在第一時間就接收到最有價值的資訊。
“炫耀型”白領腔
通俗個案:時值午夜, 在 KTV 熱鬧了一個晚上的同學聚會終於要曲終人散了, 大夥兒在停車場互相道別, 準備各自打道回府。 謝暉決定抓緊最後一次機會展現他在跨國公司擔任要職的與眾不同,
專家把脈:與主持界的“港臺腔”一樣, 此時的“白領腔”是一場有預謀的外泄。 職場中, 也有人期望通過語言方式來炫耀自身的優越感, 提升形象, 引人關注。 短時間內的確會收到這種效果, 但是從長遠而言, 過分標榜職業身份, 會逐漸使人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變得單一而匱乏, 同時也將備嘗空虛和孤獨。
“自卑型”白領腔
通俗個案:陸楠大專畢業後, 在一家小型物流公司擔任文員。 想著身邊的朋友整天出入的都是高級寫字樓,
專家把脈:目前, 還是有很多人對於“白領”的職業盲目地心存嚮往。 在他們的概念中, 所謂的“ OL ( Office Lady )”就是一群裹在名牌職業套裝中, 粉飾精緻的優雅女人。 於是有一些自卑的人就開始單純模仿他們的說話方式, 希望借此尋求一種社會的認同, 抬高身份。 但欲蓋彌彰的做法正好暴露出這些人的軟弱和自卑, 得不償失。
破解有道:將真實的自我帶回生活
要領 1. 將自己看成普通人。
職業角色的高低不是一個人社會意義的全部, 摒棄掉那些不成熟的表現心態, 踏踏實實活著的人才能獲得最平靜滿足的幸福。
要領 2. 回家先換衣服。
人們總是很容易被外表束縛, 也被外表欺騙。 因此, 聰明的做法是, 在回家的第一時間就撕掉職場包裝, 換上舒服的家居服, 從視覺上先做回自己。
要領 3. 敢於“變醜”。
人因為迷戀自身的職業形象而更容易被職業主宰。 所以, 那些懂得下班後及時卸妝、週末素面朝天散步的人, 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要領 4. 遠離職業工具。
在下班之後, 儘量不要再接觸電腦, 遠離那些富有“職場氣息”的東西, 對一個人儘快轉換角色很有幫助。
要領 5. 大膽承認“表裡不一”。
有些時候, 特定場合所賦予的特定的職業需要, 使人沒有其他選擇。 生活中, 無論你是怎樣的白領, 也沒必要整天在張嘴前先研究措辭。 別忘了“稍候我們再聯絡”還有個通俗說法是“有空兒我給你打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