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顫麻痹又稱"帕金森病"、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遜症, 多在60歲以後發病。 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 手腳或身體其它部分的震顫, 身體失去柔軟性, 變得僵硬。
一、預後
PD是慢性進展性疾病, 目前無根治方法, 多數患者發病數年仍能繼續工作, 也可迅速發展致殘。 疾病晚期可因嚴重肌強直和全身僵硬, 終至臥床不起。 死因常為肺炎、骨折等併發症。
二、認清帕金森病的五大誤區
誤區之一:吸煙能防治帕金森
吸煙有害健康(健康食品), 婦孺皆知, 但社會上曾流傳“吸煙可以防治震顫麻痹病”之說。 事實上, 這種民間說法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誤區之二:保健(保健食品)品當成“靈丹妙藥”
誤以為震顫麻痹病用某些偏方可以根治而貿然相信服用, 既耽誤了病情, 又加重了經濟負擔, 往往得不償失。 目前很多人深信注射神經節苷脂對治療震顫麻痹有效果, 但事實是否如此?有些動物試驗表示, 神經節苷脂可以協助旁支神經萌芽, 從而幫助康復。 於是出現了神經節苷脂對腦缺血有保護作用的說法。
除了腦梗塞之外, 也有人用神經節苷脂來醫脊髓創傷和腦創傷。 同樣地, 這種治療法目前也缺乏科學證據支持。 脊髓創傷方面, 最初試驗表示可能有用, 但當時是和皮質激素並用, 因此療效難以確定。 之後進行單獨使用神經節苷脂的試驗已完成一段時期, 詳細結果卻遲遲未見正式發表。
誤區之三:輕信“這刀那刀”能根治
震顫麻痹病的治療通常不是一種方法所能解決的, 大多數患者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 配合康復治療和中醫藥治療;符合手術指征的難治性震顫麻痹病患者還需進行外科治療, 但手術後仍然要服藥和輔以其他治療。
曾經引進各種設備如“γ刀”、“細胞刀”等來治療帕金森病, 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效果觀察, 發現這些治療手段的效果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理想, 有的只能改善部分症狀, 有的甚至會引起患者失明等嚴重的副作用。
據介紹, 目前對震顫麻痹病治療,
誤區之四:誤當頸病腰病治
剛剛發病的震顫麻痹病患者往往會感覺肢體無力, 肢端發硬發僵不靈活, 有時還會有酸困疼痛的感覺, 病人往往以為是頸椎或腰椎出了問題, 到骨科拍片、做CT檢查;醫生對疾病早期單側肢體出現症狀的患者也易誤診其為頸椎、腰椎疾病, 甚至有些腿部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還被誤做了椎間盤手術。 其實兩種病的疼痛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必要時請神經內、外科會診,儘量避免誤診。
誤區之五:寄望“腦移植手術”
所謂的“腦移植手術”招牌,其實質只是用胚胎腦細胞懸液採用定向手術進行注射,通過局部小毀損來減輕症狀,而一旦占位效應解除,症狀又會重新出現。還有幹細胞腦移植術,也還在實驗階段,雖有細胞成活,也還不能取代原細胞發揮作用。2003年美國FDA批准一項實驗計畫,該方法是向腦內注射一種能產生多巴胺的轉基因病毒,是一種新思路,尚在臨床實驗中。由此可見,尋找一種能徹底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還有待人類進一步探索。
其實兩種病的疼痛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必要時請神經內、外科會診,儘量避免誤診。誤區之五:寄望“腦移植手術”
所謂的“腦移植手術”招牌,其實質只是用胚胎腦細胞懸液採用定向手術進行注射,通過局部小毀損來減輕症狀,而一旦占位效應解除,症狀又會重新出現。還有幹細胞腦移植術,也還在實驗階段,雖有細胞成活,也還不能取代原細胞發揮作用。2003年美國FDA批准一項實驗計畫,該方法是向腦內注射一種能產生多巴胺的轉基因病毒,是一種新思路,尚在臨床實驗中。由此可見,尋找一種能徹底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還有待人類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