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薄荷解(張錫純)

薄荷︰味辛, 氣清鬱香竄, 性平, 少用則涼, 多用則熱(如以鮮薄荷汁外擦皮膚少用殊覺清涼, 多用即覺灼熱)。 其力能內透筋骨, 外達肌表, 宣通臟腑, 貫串經絡, 服之能透發涼汗, 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 若少用之, 亦善調和內傷, 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疼, 或肝風內動, 忽然癇痙螈, 頭疼目疼, 鼻淵鼻塞, 齒疼咽喉腫疼, 肢體拘攣作疼, 一切風火鬱熱之疾, 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 亦宜用之, 散外感之邪, 即以清腸中之熱, 則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薄荷冰善消霍亂毒菌薄荷亦善消毒菌可知), 逐除惡氣, 一切霍亂痧證,

亦為要藥。 為其味辛而涼, 又善表疹癮, 愈皮膚瘙癢, 為兒科常用之品。

溫病發汗用薄荷, 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 麻黃服後出熱汗, 熱汗能解寒, 是以宜於傷寒;薄荷服後出涼汗, 涼汗能清溫, 是以宜於溫病。 若以麻黃發溫病之汗, 薄荷發傷寒之汗, 大抵皆不能出汗, 即出汗亦必不能愈病也。

薄荷古原名苛, 以之作蔬, 不以之作藥,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皆未載之, 至唐時始列於藥品, 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細審《傷寒論》之方, 確有方中當用薄荷, 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 即當用薄荷之方, 不得不轉用他藥者。 試取傷寒之方論之, 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 宜用薄荷代之, 蓋麻杏甘石湯, 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 既雲無大熱, 其仍有熱可知,

有熱而猶用麻黃者, 取其瀉肺定喘也。 然麻黃能瀉肺定喘, 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 又善搜肺風), 用麻黃以熱治熱, 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 亦可以薄荷代之, 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 葛根之涼不如薄荷, 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 則用葛根又何如用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 古人當藥物未備之時, 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 無他, 時勢限之也。 吾人當藥物既備之時, 而不能隨時化裁與古為新, 是仍未會古人制方之意也。 醫界之研究傷寒者, 尚其深思愚言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