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偏方>正文

入冬後調肺方治百病

大家都之道這個很多病症都要在冬天的時候進行保養。 如果不及時的進行保養很可能會引起更多的病症。 那麼, 這個入冬後應該如何用調肺的方法來治病呢?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個偏方吧!

清肺燥治皮膚瘙癢

冬天氣候乾燥, 加上中老年人皮脂分泌減少, 皮膚乾燥、粗糙, 容易出現皮膚瘙癢症。 其表現為陣發性瘙癢, 短可數分鐘, 長可數小時, 夜間為重, 難以遏止, 這是燥邪傷肺, 使肺主皮毛的功能失調, 不能給皮毛輸注營養物質, 從而肌膚失養所致。 治療皮膚瘙癢症應注重清肺潤燥,

肺不燥烈才能使血氣和、瘙癢止。 除選用鎮靜止癢劑外, 還可食用“四白膏”來清肺潤燥、緩解發作。 取麥冬、天冬、杏仁、百合(四味藥均為白色, 故名“四白膏”)各50克, 細搗並加蜂蜜適量, 用沙鍋慢火熬成膏, 每天服用一、二匙。 白色人肺, 四藥均味甘性柔潤, 所以能夠清肺潤燥, 使肺主皮毛的功能正常發揮。

化肺濕治腹瀉

不少中老年人冬季易患慢性腸炎、腹瀉, 多數與上年紀後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差有關。 中醫認為, 腹瀉是由於肺通調水道、脾運化水濕等功能失調所致, 所以治療時除健脾胃外, 還需化肺氣以通水道, 水道通則濕自去, 泄亦止。 可每天晚上食 “三仁粥”, 將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各20克與粳米熬粥食用。 三仁相合, 有宣肺氣、利水濕的作用,

連食2周可防治腹瀉。

佐肺金治高血壓

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 入冬後天涼血管收縮, 更易導致血壓升高。 近年來研究發現, 肺與高血壓的形成關係密切。 血液的運行雖以心氣為動力, 但有賴於肺氣的推動和調節, 因肺氣可“助心行血”, 肺氣衰退必然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

此外, 中醫認為肝陽上亢則引發高血壓眩暈, 在五行關係中肺克肝, 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除平抑肝陽外, 還需扶助肺金, 肺氣降則肝陽平。 將菊花、桑葉各5克, 天麻、鉤藤各3克, 研為細末, 開水沖服, 早晚各1次, 連服3周。 菊花、桑葉均人肺經, 能益肺金平肝木, 天麻、鉤藤可平抑上亢之肝陽, 輔助臨床降壓, 療效明顯。

益肺氣治冠心病

冬季是冠心病的高發季節。

中醫認為, 氣虛血瘀型冠心病(以胸悶、心痛、心悸、舌暗淡有瘀點、心律不齊為臨床症狀), 除採用傳統的活血通脈外, 還需補益肺氣。

因為肺主一身之氣, 肺氣貫心脈, 推動血液運行, 肺氣虛則血液運行遲緩, 就會導致心血瘀阻, 出現神疲心悸胸悶、唇青舌紫等症狀。 益肺氣可用黃芪、丹參各20克, 葛根、瓜蔞、薤白各15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早晚2次服用。 連服2周, 對氣虛血瘀型冠心病有較好療效。

調肺人參湯

組成

人參3分, 附子(炮裂, 去皮臍)3分, 知母3分, 紫菀(去苗土)半兩,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甘草(炙)半兩, 烏梅肉(炒)半兩, 柴胡(去苗)半兩, 秦艽(去苗土)半兩, 訶黎勒(面裹煨, 令面黃, 取皮)1兩。

主治

調肺人參湯主治肺勞。 形寒飲冷傷肺, 及因酒後吐血,

咳嗽吐濁, 時發寒熱, 食物不得, 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 水1盞, 生薑半分(拍碎), 大棗2枚(劈破),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銼, 如麻豆大。

結語:通過這篇文章的仔細閱讀, 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朋友們對這個用調肺的方法來治病偏方都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 這裡推薦的幾種偏方的效果都是比較不錯的, 但需要提醒的是, 使用前請在醫師的建議下進行治療服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