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夏季保健>正文

初夏養生你做對了嗎

初夏來臨, 這一時段是從春到夏的過渡階段, 保健養生的方法也很多, 做到如下三個方面, 定有益身體健康。

耐熱鍛煉每天進行

研究表明, 經常處於高溫環境中, 熱應激蛋白的合成增加, 使人體的熱耐受力增強, 再進入高溫環境中, 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 進一步研究還揭示, 獲得或提高熱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進行耐熱鍛煉, 即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鍛煉, 以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的。 而初夏這一時段, 日平均氣溫的變化正好符合“逐漸升高”的特點, 所以是耐熱鍛煉的最好時機。

初夏耐熱鍛煉具體如下:每天抽出一小時左右室外活動, 可根據天氣情況, 選擇氣溫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境, 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 每次鍛煉都要達到發汗的程度, 以提高肌體散熱功能。 但也不可過分, 尤其當氣溫高於28℃、濕度高於80%時, 要減輕運動量, 以防中暑。 同時, 在這一時段內, 要盡可能不用電風扇、空調(梅雨或濕度較大時, 可用空調抽濕), 使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2℃以上, 濕度保持在60%左右。 經過初夏一個多月的耐熱鍛煉, 盛夏來臨之時, 即使室內氣溫在28~31℃, 室外氣溫在36~39℃以上, 人體也不會感覺太熱。

防“濕”從初夏開始

初夏時節潮濕條件下產生的黴菌及其代謝物, 經呼吸道吸入或攝食被黴菌污染的食物, 即可引起呼吸道過敏症狀,

輕者鼻塞、流涕、打噴嚏, 重者呼吸困難, 喘息不止, 並極易引發食物中毒。 這種“濕”氣象條件, 還極易誘發人體其他病症, 例如, 一些風濕病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難忍、四肢無力的症狀;同時還易引起舊傷復發, 出現神經痛。 中醫將導致人體生病的過高濕度稱為“濕邪”。

初夏時節防“濕”, 要從日常衣食住行方面著手。 初夏時節陰雨天或霧天要少開窗戶, 而當室外豔陽高照時, 適當開窗通風, 居室內可安放部分祛濕劑或乾燥原料來降低室內空氣濕度;出現“高溫高濕”天氣時, 可使用空調降溫、抽濕的功能, 將氣溫降至18~20℃、相對濕度降為50%~60%;初夏穿衣應選擇具有較強吸濕能力面料(如全棉)製成的寬鬆服裝, 要經常曬被褥, 勤洗澡, 勤換衣;飲食要清淡,

便於消化, 要多食用消熱利濕食物, 使得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如綠豆粥、荷葉粥、小紅豆粥等;要避免外感濕邪, 萬一在室外涉水淋雨, 回家後可飲服薑糖水, 如有頭重、身熱等症狀, 可服用藿香正氣丸等藥物。

疰夏要及早預防

疰夏, 也稱注夏, 又稱夏痿, 是由於體質虛弱和天氣暑熱所產生的一種季節性病症。 中醫理論認為, 素體脾虛者, 在氣候炎熱、雨濕較多的夏日, 天暑下逼, 地濕蒸騰, 濕熱相合, 導致疰夏, 表現為心煩、身倦、汗多、食減、消瘦等症狀。 現代醫學也證明, 夏季高溫下, 人體生理活動和外界環境的平衡易遭破壞, 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常不穩定, 精神往往萎靡不振, 有時伴有頭痛和失眠。 由於高溫下腎臟排泄功能大大減弱,

影響了胃腸消化液的分泌, 輕者食欲不振, 重者會導致胃腸病症, 甚至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

民間歷來有預防疰夏的習俗。 預防疰夏常始于“立夏”前後, 初夏時節正是預防疰夏的關鍵時段。 這一時段要多參加體育活動, 注意保護脾胃, 不食或少食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 要保證適宜的睡眠時間, 注意勞逸結合。 另外, 在盛夏到來之前, 可服用一些如香砂六君丸、當歸補血湯、六味地黃丸等藥物, 以達到有效預防目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