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素問·靈蘭秘典論》十二官原文說明六腑及膻中功能

“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所謂“中正”是處理事物不偏不倚, 含有準確之意。 “決斷”即決定判斷。 膽在精神意識方面具有判斷事物, 作出決定的能力。 《素問·奇病論》說:“肝者中之將也, 取決於膽。 ”說明肝主謀慮還須膽作出決斷。 誠如張景嶽所說:“膽附於肝, 相互表裡, 肝氣雖強, 非膽不斷。 肝肛互濟, 勇敢乃成。 ”肝與膽的功能相互結合, 相互為用, 人的精神意識才有正常的表現。 如果肝膽功能不協調或者膽氣虛, 則會發生病變。 如《素問·奇癰論》說:“此人者, 數諜慮不決, 故膽虛, 氣上逆麗口為之苦。 ”這不僅說明了肝膽的相互關係,

同時也指出了因膽病而導致“謀慮不決”的徵象, 便是膽失去“決斷”本能的具體表現。

“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所謂“受盛”是承受之意, 也就是說小腸居於胃下, 麗接受胃中之水穀。 “化物”即消化飲食物, 分別清濁之意。 小腸的主要功能是承接胃所腐熟的水穀, 再進一步加以消化, 把其中的精微營養物質(“清”的部分)吸收後, 通過脾運轉到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 同時將飲食物消化吸收後的糟粕(“濁”的部分)中的水液歸於膀胱, 滓穢歸於大腸而排出體外, 以完成其“化物”的使命。

“大腸者,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所謂“傳道”即傳化輸送之意。 也就是說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的飲食物殘渣, 吸收部分水液後, 使之變化為糞便, 最後由肛門排出體外,

故稱“變化出焉。

“膀胱者, 州都之官, 律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所謂“州都”即水液會聚之處。 “津波”, 此處指小便。 “氣化”指陽氣對水液的蒸化作用。 膀胱是水液貯存的地方。 水液經腎氣化以後, 剩餘水分及廢料流入膀胱, 待貯留到一定量時, 再由膀胱排出休外。 膀胱的這種功能必依賴于腎陽的作用, 貯留水液是腎陽的固攝作用, 排泄小便是腎陽的氣化功能, 即腎的“開”、“闔”作用。 腎陽的一開一劇, 控制著尿液下注膀胱使之貯存而不外溢, 貯存到一定程度又能及時排泄;如開闔失司, 可引起“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的病理變化。

“三焦者, 決演之官, 水道出焉。 ”所謂“決”是通之意。 “潰”是溝渠水道之意, 形容水濁不斷地向下疏通, 向外排泄的狀態。

三焦為六腑之一, 因在人體十二臟腑中, 唯它最大, 故又有“孤府”之稱。 三焦能溝通上下, 導水下流, 好象治理河道的河督, 所以叫“決演之官”。 三焦通利水液, 不使它氾濫外溢和瀦留為患, 所以說:“水道出焉。 ”由此看出, 三焦有主持諸氣, 疏通水道, 總司人體氣化的作用, 為通行元氣和水谷運行的道路。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膻中(指心包絡)是心主的富城, 好似君主的臣使, 能代心行令。 心志為喜, 心所喜樂, 必然由膻中傳出, 所以說;“喜樂出焉”。 但必須明白喜樂並非膻中發出, 而是膻中傳出心的“喜樂”;膻中是心的週邊, 有保護心臟的作用, 故邪氣犯心, 常先侵犯心包。 正如《靈樞·邪客》篇所說:“故諸邪之在於心者, 皆在於心之包絡。

”所以後世溫病學說中的“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傳心包……”等理論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