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在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疾病, 主要表現在大便排出困難, 排便時間久, 或者間隔時間延長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便秘, 説明大家認識便秘的治療方法, 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預防。
《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便秘與脾胃受寒, 腸中有熱和腎病有關, 如《素問·厥論篇》曰:“太陰之厥, 則腹滿臏脹, 後不利。 ”《素問·舉痛論篇》曰:“熱氣留於小腸, 腸中痛, 癉熱焦渴, 則堅幹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腎脈微急, 為不得前後。 ”仲景對便秘已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提出了寒、熱、虛、實不同的發病機制,
西醫學中的功能性便秘, 即屬本病範疇, 腸易激綜合征, 腸炎恢復期、直腸及肛門疾病所致之便秘, 藥物性便秘, 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所致的便秘, 以及肌力減退所致的便秘等, 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一、病因病機
便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的有外感寒熱之邪, 內傷飲食情志, 病後體虛, 陰陽氣血不足等。 本病病位在大腸, 並與脾胃肺肝腎密切相關。 脾虛傳送無力, 糟粕內停, 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 而成便秘;胃與腸相連, 胃熱熾盛, 下傳大腸, 燔灼津液, 大腸熱盛, 燥屎內結, 可成便秘;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之燥熱下移大腸, 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 而成便秘;肝主疏洩氣機, 若肝氣鬱滯, 則氣滯不行, 腑氣不能暢通;腎主五液而司二便,
1.腸胃積熱素體陽盛, 或熱病之後, 餘熱留戀, 或肺熱肺燥, 下移大腸, 或過食醇酒厚味, 或過食辛辣, 或過服熱藥, 均可致腸胃積熱, 耗傷津液, 腸道乾澀失潤, 糞質乾燥, 難於排出, 形成所謂“熱秘”。 如《景岳全書·秘結》曰:“陽結證, 必因邪火有餘, 以致津液乾燥。 ”
2.氣機鬱滯憂愁思慮, 脾傷氣結;或抑鬱惱怒, 肝鬱氣滯;或久坐少動, 氣機不利, 均可導致腑氣鬱滯, 通降失常, 傳導失職, 糟粕內停, 不得下行, 或欲便不出, 或出而不暢, 或大便幹結而成氣秘。 如《金匱翼·便秘》曰:“氣秘者, 氣內滯而物不行也。
3.陰寒積滯恣食生冷, 凝滯胃腸;或外感寒邪, 直中腸胃;或過服寒涼, 陰寒內結, 均可導致陰寒內盛, 凝滯胃腸, 傳導失常, 糟粕不行, 而成冷秘。 如《金匱翼·便秘》日:“冷秘者, 寒冷之氣, 橫於腸胃, 凝陰固結, 陽氣不行, 津液不通。 ”
4.氣虛陽衰飲食勞倦, 脾胃受損;或素體虛弱, 陽氣不足;或年老體弱, 氣虛陽衰;或久病產後, 正氣未複;或過食生冷, 損傷陽氣;或苦寒攻伐, 傷陽耗氣, 均可導致氣虛陽衰, 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 陽虛則腸道失于溫煦, 陰寒內結, 便下無力, 使排便時間延長, 形成便秘。 如《景岳全書, 秘結》曰:“凡下焦陽虛, 則陽氣不行, 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 而陰凝於下, 此陽虛而陰結也。 ”
5.陰虧血少素體陰虛;津虧血少;或病後產後, 陰血虛少;或失血奪汗,
上述各種病因病機之間常常相兼為病, 或互相轉化, 如腸胃積熱與氣機鬱滯可以並見, 陰寒積滯與陽氣虛衰可以相兼;氣機鬱滯日久化熱, 可導致熱結;熱結日久, 耗傷陰津, 又可轉化成陰虛等等。 然而, 便秘總以虛實為綱, 冷秘、熱秘、氣秘屬實, 陰陽氣血不足所致的虛秘則屬虛。 虛實之間可以轉化, 可由虛轉實, 可因虛致實, 而虛實並見。 歸納起來, 形成便秘的基本病機是邪滯大腸, 腑氣閉塞不通或腸失溫潤,推動無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
二、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臨床特徵為大便排出困難,排便時間及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糞質多於硬。其表現或糞質幹硬,排出困難,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延長,大便次數減少,常三五日、七八日,甚至更長時間解一次大便,每次解大便常需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常伴腹脹腹痛,頭暈頭脹,噯氣食少,心煩失眠等症;或糞質乾燥堅硬,排出困難,排便時間延長,常由於排便努掙導致肛裂、出血,日久還可引起痔瘡,而排便間隔時間可能正常;或糞質並不幹硬,也有便意,但排便無力,排出不暢,常需努掙,排便時間延長,多伴有汗出、氣短乏力、心悸頭暈等症狀。由於燥屎內結,可在左下腹捫及質地較硬的條索狀包塊,排便後消失。本病起病緩慢,多屬慢性病變過程,多發於中老年和女性。
三、診斷
1.大便排出困難,排便時間或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糞質多幹硬。起病緩慢,多屬慢性病變過程。
2.常伴有腹脹腹痛,頭暈頭脹,噯氣食少,心煩失眠,肛裂、出血、痔瘡,以及汗出,氣短乏力,心悸頭暈等症狀。
3.發病常與外感寒熱,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失調,坐臥少動,年老體弱等因素有關。
4.纖維結腸鏡等有關檢查,常有助於便秘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四、鑒別診斷
積聚積聚、便秘均可在腹部出現包塊。但便秘者,常出現在左下腹,而積聚的包塊在腹部各處均可出現;便秘多可捫及條索狀物,積聚則形狀不定;便秘之包塊排便後消失,積聚之包塊則與排便無關。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辨寒熱虛實糞質幹結,排出艱難,舌淡苔白滑,多屬寒;糞質乾燥堅硬,便下困難,肛門灼熱,舌苔黃燥或垢膩,則屬熱;年高體弱,久病新產,糞質不幹,欲便不出,便下無力,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或大便於結,潮熱盜汗,舌紅無苔,脈細數,多屬虛;年輕氣盛,腹脹腹痛,噯氣頻作,面赤口臭,舌苔厚,多屬實。
治療原則
根據便秘實證邪滯大腸,腑氣閉塞不通;虛證腸失溫潤,推動無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的基本病機,其治療當分虛實而治,原則是實證以祛邪為主,據熱、冷、氣秘之不同,分別施以瀉熱、溫散、理氣之法,輔以導滯之品,標本兼治,邪去便通;虛證以養正為先,依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主用滋陰養血、益氣溫陽之法,酌用甘溫潤腸之藥,標本兼治,正盛便通。六腑以通為用,大便幹結,解便困難,可用下法,但應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以潤下為基礎,個別證型雖可暫用攻下之藥,也以緩下為宜,以大便軟為度,不得一見便秘,便用大黃、芒硝、巴豆、牽牛之屬。
分證論治
實秘
腸胃積熱
症狀:大便於結,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幹口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瀉熱導滯,潤腸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
方中大黃、枳實、厚樸通腑泄熱,火麻仁、杏仁、白蜜潤腸通便,芍藥養陰和營。此方瀉而不峻,潤而不膩,有通腑氣而行津液之效。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以養陰生津;若兼鬱怒傷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若燥熱不甚,或藥後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緩下,以免再秘。
本型可用番瀉葉3-9g開水泡服,代茶隨意飲用。
氣機鬱滯
症狀:大便於結,或不甚幹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暢,腸鳴矢氣,腹中脹痛,胸脅滿悶,噯氣頻作,飲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順氣導滯。
方藥:六磨湯。
方中木香調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可加厚樸、香附、柴胡、萊菔子、炙枇杷葉以助理氣之功。若氣郁日久,鬱而化火,可加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若氣逆嘔吐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若七情鬱結,憂鬱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歡皮疏肝解鬱;若跌僕損傷,腹部術後,便秘不通,屬氣滯血瘀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之類活血化瘀。
陰寒積滯
症狀: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溫裡散寒,通便導滯。
方藥:大黃附子湯。
方中附子溫畢散寒,大黃蕩除積滯,細辛散寒止痛。可加枳實、厚朴、木香助瀉下之力,加乾薑、小茴香以增散寒之功。
虛秘
氣虛
症狀:糞質並不幹硬,也有便意,但臨廁排便困難,需努掙方出,掙得汗出短氣,便後乏力,體質虛弱,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氣潤腸,健脾升陽。
方藥:黃芪湯。
方中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為方中主藥,火麻仁、白蜜潤腸通便,陳皮理氣。若氣虛較甚,可加人參、白術,“中氣足則便尿如常”,氣虛甚者,可選用紅參;若氣虛下陷脫肛者,則用補中益氣湯;若肺氣不足者,可加用生脈散;若日久腎氣不足,可用大補元煎。
血虛
症狀:大便幹結,排出困難,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脈細。
治法:養血潤腸。
方藥:潤腸丸。
方中當歸、生地滋陰養血,火麻仁、桃仁潤腸通便,枳殼引氣下行。可加玄參、何首烏、枸杞子養血潤腸。若兼氣虛,可加白術、黨參、黃芪益氣生血,若血虛已複,大便仍乾燥者,可用五仁丸潤滑腸道。
陰虛
症狀:大便幹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心煩失眠,潮熱盜汗,腰酸膝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腸通便。
方藥:增液湯。
方中玄參、麥冬、生地滋陰潤腸,生津通便。可加芍藥、玉竹、石斛以助養陰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蔞仁以增潤腸之效。若胃陰不足,口幹口渴者,可用益胃湯;若腎陰不足,腰酸膝軟者,可用六味地黃丸。
陽虛
症狀:大便或幹或不幹,皆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觥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熱痛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陽潤腸。
方藥:濟川煎。
方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歸養血潤腸;升麻、澤瀉升清降濁;枳殼寬腸下氣。可加肉桂以增溫陽之力。
若老人虛冷便秘,可用半硫丸;若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可用理中東加當歸、芍藥;若腎陽不足,尚可選用金匱腎氣丸或右歸丸。
便秘尚有外導法,如《傷寒論》中的蜜煎導法,對於大便幹結堅硬者,皆可配合使用。
五、轉歸預後
由於腑氣不通,濁氣不降,便秘常可引起腹脹,腹痛,頭暈頭脹,食欲減退,睡眠不安等症,便秘日久,可引起肛裂、痔瘡。便秘一病,若積極治療,並結合飲食、情志、運動等調護,多能在短期內治癒,年老體弱及產後病後等體虛便秘;,多為氣血不足,陰寒凝聚,治療宜緩緩圖之,難求速效。
六、預防與調攝
應注意飲食調節,便幹量少者,適當多食富含纖維素的粗糧、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燥火之食。增加體力活動,加強腹肌鍛煉,避免久坐少動。應保持心情舒暢,戒憂思惱怒。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結語:瞭解到便秘的相關疾病知識,我們以後也要注意個人生理問題了,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注意飲食調節,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力活動。同時也要保持心情愉快,做到這些,都能很好的預防疾病哦!
腑氣閉塞不通或腸失溫潤,推動無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二、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臨床特徵為大便排出困難,排便時間及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糞質多於硬。其表現或糞質幹硬,排出困難,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延長,大便次數減少,常三五日、七八日,甚至更長時間解一次大便,每次解大便常需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常伴腹脹腹痛,頭暈頭脹,噯氣食少,心煩失眠等症;或糞質乾燥堅硬,排出困難,排便時間延長,常由於排便努掙導致肛裂、出血,日久還可引起痔瘡,而排便間隔時間可能正常;或糞質並不幹硬,也有便意,但排便無力,排出不暢,常需努掙,排便時間延長,多伴有汗出、氣短乏力、心悸頭暈等症狀。由於燥屎內結,可在左下腹捫及質地較硬的條索狀包塊,排便後消失。本病起病緩慢,多屬慢性病變過程,多發於中老年和女性。
三、診斷
1.大便排出困難,排便時間或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糞質多幹硬。起病緩慢,多屬慢性病變過程。
2.常伴有腹脹腹痛,頭暈頭脹,噯氣食少,心煩失眠,肛裂、出血、痔瘡,以及汗出,氣短乏力,心悸頭暈等症狀。
3.發病常與外感寒熱,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失調,坐臥少動,年老體弱等因素有關。
4.纖維結腸鏡等有關檢查,常有助於便秘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四、鑒別診斷
積聚積聚、便秘均可在腹部出現包塊。但便秘者,常出現在左下腹,而積聚的包塊在腹部各處均可出現;便秘多可捫及條索狀物,積聚則形狀不定;便秘之包塊排便後消失,積聚之包塊則與排便無關。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辨寒熱虛實糞質幹結,排出艱難,舌淡苔白滑,多屬寒;糞質乾燥堅硬,便下困難,肛門灼熱,舌苔黃燥或垢膩,則屬熱;年高體弱,久病新產,糞質不幹,欲便不出,便下無力,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或大便於結,潮熱盜汗,舌紅無苔,脈細數,多屬虛;年輕氣盛,腹脹腹痛,噯氣頻作,面赤口臭,舌苔厚,多屬實。
治療原則
根據便秘實證邪滯大腸,腑氣閉塞不通;虛證腸失溫潤,推動無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的基本病機,其治療當分虛實而治,原則是實證以祛邪為主,據熱、冷、氣秘之不同,分別施以瀉熱、溫散、理氣之法,輔以導滯之品,標本兼治,邪去便通;虛證以養正為先,依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主用滋陰養血、益氣溫陽之法,酌用甘溫潤腸之藥,標本兼治,正盛便通。六腑以通為用,大便幹結,解便困難,可用下法,但應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以潤下為基礎,個別證型雖可暫用攻下之藥,也以緩下為宜,以大便軟為度,不得一見便秘,便用大黃、芒硝、巴豆、牽牛之屬。
分證論治
實秘
腸胃積熱
症狀:大便於結,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幹口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瀉熱導滯,潤腸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
方中大黃、枳實、厚樸通腑泄熱,火麻仁、杏仁、白蜜潤腸通便,芍藥養陰和營。此方瀉而不峻,潤而不膩,有通腑氣而行津液之效。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以養陰生津;若兼鬱怒傷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若燥熱不甚,或藥後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緩下,以免再秘。
本型可用番瀉葉3-9g開水泡服,代茶隨意飲用。
氣機鬱滯
症狀:大便於結,或不甚幹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暢,腸鳴矢氣,腹中脹痛,胸脅滿悶,噯氣頻作,飲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順氣導滯。
方藥:六磨湯。
方中木香調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可加厚樸、香附、柴胡、萊菔子、炙枇杷葉以助理氣之功。若氣郁日久,鬱而化火,可加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若氣逆嘔吐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若七情鬱結,憂鬱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歡皮疏肝解鬱;若跌僕損傷,腹部術後,便秘不通,屬氣滯血瘀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之類活血化瘀。
陰寒積滯
症狀: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溫裡散寒,通便導滯。
方藥:大黃附子湯。
方中附子溫畢散寒,大黃蕩除積滯,細辛散寒止痛。可加枳實、厚朴、木香助瀉下之力,加乾薑、小茴香以增散寒之功。
虛秘
氣虛
症狀:糞質並不幹硬,也有便意,但臨廁排便困難,需努掙方出,掙得汗出短氣,便後乏力,體質虛弱,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氣潤腸,健脾升陽。
方藥:黃芪湯。
方中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為方中主藥,火麻仁、白蜜潤腸通便,陳皮理氣。若氣虛較甚,可加人參、白術,“中氣足則便尿如常”,氣虛甚者,可選用紅參;若氣虛下陷脫肛者,則用補中益氣湯;若肺氣不足者,可加用生脈散;若日久腎氣不足,可用大補元煎。
血虛
症狀:大便幹結,排出困難,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脈細。
治法:養血潤腸。
方藥:潤腸丸。
方中當歸、生地滋陰養血,火麻仁、桃仁潤腸通便,枳殼引氣下行。可加玄參、何首烏、枸杞子養血潤腸。若兼氣虛,可加白術、黨參、黃芪益氣生血,若血虛已複,大便仍乾燥者,可用五仁丸潤滑腸道。
陰虛
症狀:大便幹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心煩失眠,潮熱盜汗,腰酸膝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腸通便。
方藥:增液湯。
方中玄參、麥冬、生地滋陰潤腸,生津通便。可加芍藥、玉竹、石斛以助養陰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蔞仁以增潤腸之效。若胃陰不足,口幹口渴者,可用益胃湯;若腎陰不足,腰酸膝軟者,可用六味地黃丸。
陽虛
症狀:大便或幹或不幹,皆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觥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熱痛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陽潤腸。
方藥:濟川煎。
方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歸養血潤腸;升麻、澤瀉升清降濁;枳殼寬腸下氣。可加肉桂以增溫陽之力。
若老人虛冷便秘,可用半硫丸;若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可用理中東加當歸、芍藥;若腎陽不足,尚可選用金匱腎氣丸或右歸丸。
便秘尚有外導法,如《傷寒論》中的蜜煎導法,對於大便幹結堅硬者,皆可配合使用。
五、轉歸預後
由於腑氣不通,濁氣不降,便秘常可引起腹脹,腹痛,頭暈頭脹,食欲減退,睡眠不安等症,便秘日久,可引起肛裂、痔瘡。便秘一病,若積極治療,並結合飲食、情志、運動等調護,多能在短期內治癒,年老體弱及產後病後等體虛便秘;,多為氣血不足,陰寒凝聚,治療宜緩緩圖之,難求速效。
六、預防與調攝
應注意飲食調節,便幹量少者,適當多食富含纖維素的粗糧、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燥火之食。增加體力活動,加強腹肌鍛煉,避免久坐少動。應保持心情舒暢,戒憂思惱怒。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結語:瞭解到便秘的相關疾病知識,我們以後也要注意個人生理問題了,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注意飲食調節,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力活動。同時也要保持心情愉快,做到這些,都能很好的預防疾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