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蔡戈尼效應:因為堅持 所以成功

1927年, 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她將138個兒童分為甲乙兩組。 讓他們同時演算相同的並不十分困難的數學題。 讓甲組一直演算完畢, 而在乙組演算中途, 忽然下令停止。 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 其結果乙組的記憶明顯優於甲組。 也就是說沒有完成工作的人, 記憶的比已經完成工作的人更清楚。

這是因為人們在面對問題時, 儘管全神貫注, 一旦解開了就會鬆懈不再在意, 因而很快就會忘記。 而對解不開或尚未解開的問題, 則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解開它, 因而會一直潛藏在大腦裡。

這種解答未遂的問題, 深刻地留存在記憶中的心態就是“蔡戈尼效應”。

一位久負盛名的企業家在告別職業生涯之際, 應多人要求, 公開講一下自己一生取得多項成就的奧秘。

會場座無虛席, 奇怪的卻是, 在前方的舞臺上, 吊了一個大鐵球。 觀眾們都莫名其妙, 這時, 兩位工作人員抬了一個大鐵錘, 放在老者的面前。 老者請兩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上來, 讓他們用這個大鐵錘, 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 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 掄起大錘, 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 可是那吊球一動也沒動。 另一個人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鐺響, 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觀眾們都以為那個鐵球肯定動不了。 這時, 老人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個小錘,

認真地面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 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了一下。 然後停頓一下, 再敲一下。 人們奇怪地看著, 老人那樣敲一下, 然後停頓一下, 就這樣持續地做。

十分鐘過去了, 二十分鐘過去了, 會場開始騷動。 老人仍然不理不睬, 一小錘一停頓地工作著。 大概在老人進行到四十分鐘的時候, 坐在前面的一個婦女忽然尖叫一聲:“球動了!”霎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 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 那球以很小的擺幅動了起來, 不仔細看很難察覺。 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 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 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在掌聲中,

老人轉過身來, 慢慢地把那小捶踹進兜裡。

對大多數人來說, 蔡戈尼效應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動力, 就像上述的這位老者。 有一種成功源於堅持, 有人曾說,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