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金匱要略》三因觀新解

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篇提出:“千般疢難, 不越三條:一者, 經絡受邪, 入藏府, 為內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竅, 血脈相傳, 壅塞不通, 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 病由都盡。 ”首次將病因分為三類, 可謂是最早的“三因學說”(宋代陳無擇正式提出三因學說, 將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 但筆者在學習這條條文時, 心中始終有個疑惑, 這裡的“內所因”和“外皮膚所中”是否有誤?

《素問·皮部論》雲:“邪客于皮則腠理開, 開則邪入客於絡脈, 絡脈滿則注於經脈, 經脈滿則入舍於腑髒也。

”不難看出, 這是一個外感疾病的發展過程:外邪先侵犯皮表, 然後通過經絡入舍於臟腑。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撰用素問……”而成的, 《傷寒論》很明顯的帶有《素問·熱論》中“三陰三陽”的影子, 因此, 這裡的“經絡受邪, 入藏府”, 完全符合外感病的發病過程;另外, 僅根據“受邪”兩字, 很明顯應該就是“外皮膚所中”的範疇;至於“四肢九竅, 血脈相傳, 壅塞不通”, 簡而言之, 就是“血脈不通”, 並未言明是外邪所致, 因此, 個人認為這個劃歸“內所因”更合適(確切地說, 這個應該是病機而非病因, 後世陳無擇將“七情內傷”歸為內因, 感覺會更直觀些)。

也就是說, 這條條文應該更正為:“千般疢難, 不越三條:一者, 經絡受邪, 入藏府, 為外皮膚所中也;二者, 四肢九竅, 血脈相傳,

壅塞不通, 為內所因也;三者, 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 病由都盡。 ”這樣更合理些。

《金匱要略》與《傷寒論》雖然都是脫胎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但是, 《金匱要略》的研究熱度遠不如《傷寒論》。 有些《金匱》注家在注解條文往往都是隨文衍義, 缺乏懷疑精神, 本文僅就其中的“三因觀”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 希望抛磚引玉, 歡迎大家見仁見智。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