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藥敷臍治病多

中草藥敷臍, 行之有效, 方簡效捷, 歷史悠久。 藥物敷臍既有藥物的刺激作用, 又有藥物本身的作用。 它可通過臍, 借奇經八脈和十二脈及其十二別經之循行, 輸於五臟六腑, 布於全身, 以達病所, 而治疾病。

臍中, 即神闕穴, 具有溫通元陽、運腸胃氣機、化寒濕積滯等功效, 即使不用藥物, 只要有效地刺激穴位, 如灸、按摩等, 也可發揮應有的作用。 由於臍位於腹壁正中, 內系中焦, 藥物發生效能, 胃腸先承受之。 少數患者在初次用藥時, 往往臍周隱隱作痛, 或腸鳴軟便, 或嘔惡不適, 應加注意。

敷臍後最好熱敷半小時,

可使局部毛細血管稍微擴張, 促進藥物吸收。

為使藥物直達病所, 使藥力專而收效速, 常用某些輔助藥液調藥敷臍, 如病在胸膈以上, 用黃酒調藥;病在腸胃屬寒者用生薑汁調, 屬熱者用黃連浸液調;病在肝膽, 用食醋調;病在腎膀胱經, 用稀鹽水調;病在下肢用牛膝浸液調。 藥物敷臍需潤濕, 收效才快。 中藥敷臍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感冒:可用蔥、薑、淡豆豉、鹽各適量炒熱敷臍。

腹瀉:

風寒型:蒼術、槁本各研末, 以2:1配合食醋調和敷臍。

傷食型:炒白術、炒雞內金粉適量, 用食醋調和, 填臍。

脾虛型:肉桂、白術等量, 研粉, 食醋調敷臍中。 或用白胡椒、吳茱萸各6克, 大蒜少許, 用米飯搗餅貼臍。

嘔吐:炒吳茱萸30克, 蔥、薑各少許搗敷臍中。

尿閉:蔥、薑、蒜共搗敷臍中。

或蔥、車前子搗敷臍中。 或用海金砂6克搗敷, 搗爛敷臍。

水腫膨脹:甘遂末敷臍。

便血吐衄:大黃末, 食醋調敷臍中。 或用大薊、小薊、茅根、大蒜搗敷臍中。

遺精:五倍子、牡蠣, 鹽水調敷臍中。

遺尿:甘草50克, 白芍20克, 白術20克, 水煎濃縮, 加白礬粉10克, 硫黃粉50克, 烘乾研細, 每次0.2克, 用大蒜鹽水調糊敷臍, 2~5天換藥一次。 用藥後, 可使夜尿次數減少, 繼續用藥逐漸而愈。

也可用生薑30克搗泥, 炮附子6克, 補骨脂12克, 共研細末合為膏狀, 填入臍中, 膠布固定, 5天換藥1次, 適用于下焦虛寒遺尿。

腹脹:厚樸、枳殼等量研末, 每次用0.3克敷臍(食醋調敷)。

失眠:珍珠層粉、丹參粉、硫磺等量混合, 每次用0.3克(水調濕)敷臍, 五天換藥一次。

痛經:當歸、乳香、沒藥、肉桂、細辛、吳茱萸各50克,

樟腦3克, 研末。 先將當歸、肉桂、細辛、吳萸共水煎兩次, 兩次煎液濃縮成稠狀, 混入溶於適量95%乙醇的乳香沒藥藥液, 烘乾後研細末加樟腦備用。 經前三天取藥粉3克, 用黃酒數滿拌成漿糊狀, 敷臍中, 膠布固定, 藥幹則換, 經行三天后取下。 每月一次連續使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