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辛智科治脾胃病

脾胃病發病機理的認識

中醫認為, 食物入胃, 胃主受納腐化, 脾主吸收輸布, 脾胃是人體運化、吸收營養的重要器官。 脾氣主升, 主運化, 胃主受納水穀、腐熟消化, 主降濁。 辛智科教授認為脾胃並居人體之中央, 為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 升降出入的運行狀態全賴氣化。 脾氣升則肝腎之氣皆升, 胃氣降則心肺之氣皆降。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為後天之本。 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之本, 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講:“升降出入, 無器不有。 ”故有明代張景岳“安五臟以治脾胃”之觀點。

辛智科教授從脾胃的生理特點出發,

運用中醫理論, 結合臨床實踐, 認為脾胃病發病的機理, 多由氣化失司、升降失常、氣機鬱滯、運化無力所致。 脾胃病儘管症狀不一, 病名各異, 輕重有別, 但其表現形式, 都是在升降出入上出了問題, 不是太過, 便是不及, 失之和諧與平衡, 此乃脾胃病病機之關鍵。

辨證論治的特色

強調升降有度, 貴在通和

辛智科教授在脾胃病治療方面緊緊抓住其生理病理特點, 從脾胃入手, 分清虛實寒熱, 診病看人重整體;緊扣病機, 注重用藥升降有度, 降中有升, 升中有降, 欲降先升, 清升濁降, 升降得宜;分清主次, 通和為貴。 具體病種病證治療中, 常以一方為主, 執簡馭繁, 隨證施治, 加減變化, 務求胃腑通暢舒和, 升降出入有序。

注重審證求因,

治療求本

辛智科教授在治療脾胃病時, 問診細, 視角廣, 既重視脾胃病本身病變, 更重視全身病變反應, 既重視脾胃病所呈現的主證, 也不忽視次症的出現。 從情緒變化、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方面搜尋有用的辨證線索和用藥依據, 注重患者全身病態反應所出現的證, 力求審證求因, 治療求本, 本之於人。 從人的整體角度認識和把握脾胃疾病的複雜性、多變性和個體性。 很難確切地說哪個方可治療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潰瘍等具體病種, 臨證治療上更多強調的是隨證施治、方證對應, 淡化方病對應、專病專方。

用藥講究輕靈, 慎用蟲類

在脾胃病組方用藥中, 辛智科教授講究輕靈平淡, 平淡出奇, 中病即止,

注重治病用藥不傷人不傷胃, 時時注意顧護胃氣, 治療胃腸病, 不用或慎用礦物類和蟲類藥, 慎用大補大瀉之藥, 不濫用活血化瘀藥。 辛智科教授治療脾胃病一個鮮明的特點是藥簡方精講平衡, 脾胃和諧促健康, 強調“陰陽自和”“胃氣和, 則愈”。

重視調理飲食, 舒暢情志

辛智科教授非常重視對脾胃病人飲食的指導和心理疏導。 並認為脾胃病根據不同的症狀, 應少食辛辣、生冷和刺激性食物。 飲食規律, 不宜過飽和偏食。 臨證中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 解釋病症的發展機理, 化解患者對病症的恐懼和不安, 同情患者之苦, 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幫助患者減少或緩解各種身心壓力, 安養心神, 調理脾胃, 綜合施策, 心理、飲食和藥物的治療有機配合,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脾虛食易停滯胃腑, 善用消導

在脾胃病的臨床表現中, 不論屬於哪類證型, 或多或少都伴有傷食停滯、食欲減退、不思飲食或食而無味等症, 辛智科教授在方藥運用中, 常在辨證基礎上, 善用焦三仙等消導之類藥物予以配合治療, 恢復脾胃的吸納功能, 常取得較好的療效。 善食胃氣強, 太餓傷脾, 太飽傷氣, 食無求飽, 貴在能節。 正如《呂氏春秋·盡數篇》所言:“食能以時, 身必無災。 ”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