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臨證指南醫案》卷六 脾癉

某 無形氣傷。 熱邪蘊結。 不饑不食。 豈血分膩滯可投。 口甘一症。 內經稱為脾癉。 中焦困不轉運可知。 (中虛伏熱)

川連 淡黃芩 人參 枳實 淡乾薑 生白芍

某 口甜。 是脾胃伏熱未清。 宜用溫膽湯法。

川連 山梔 人參 枳實 花粉 丹皮 橘紅 竹茹 生薑

口甘一症。 內經謂之脾癉。 此甘。 非甘美之甘。 癉即熱之謂也。 人之飲食入胃。 賴脾真以運之。 命陽以腐之。 譬猶造酒蒸釀者然。 倘一有不和。 肥甘之疾頓發。 五液清華。 失其本來之真味。 則淫淫之甜味。 上泛不已也。 胸脘必痞。 口舌必膩。 不饑不食之由。 從此至矣。 內經設一蘭草湯。 其味辛。

足以散結。 其氣清。 足以化濁。 除陳解鬱。 利水和營。 為奇方之祖也。 夾暑夾涇之候。 每兼是患。 以此為君。 參以苦辛之勝。 配合瀉心等法。 又如胃虛穀少之人。 亦有是症。 又當宗大半夏湯。 及六君子法。 遠甘益辛可也。 (邵新甫)

脾癉症。 經言因數食甘肥所致。 蓋甘性緩。 肥性膩。 使脾氣遏鬱。 致有口甘內熱中滿之患。 故雲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陳氣者。 即甘肥釀成陳腐之氣也。 夫蘭草即為佩蘭。 俗名為省頭草。 婦人插於髻中。 以辟發中油穢之氣。 其形似馬蘭而高碩。 其氣香。 其味辛。 其性涼。 亦與馬蘭相類。 用以醒脾氣。 滌甘肥也。 今二案中。 雖未曾用。 然用人參以助正氣。 余用苦辛寒以開氣泄熱。 枳實以理氣滯。 亦祖蘭草之意。 即所謂除陳氣也。 此症久延。 即化燥熱。

轉為消渴。 故前賢有膏粱無厭發癰疽。 熱燥所致。 淡薄不堪生腫脹。 寒濕而然之論。 余于甘肥生內熱一症。 悟出治胃寒之一法。 若貧人淡薄茹素。 不因外邪。 亦非冷凍飲料停滯。 其本質有胃寒症者。 人皆用良姜丁香蓽茇吳萸乾薑附子等以溫之。 不知辛熱剛燥能散氣。 徒使胃中陽氣。 逼而外泄。 故初用似效。 繼用則無功。 莫若漸以甘肥投之。 或稍佐咸溫。 或佐酸溫。 凝養胃陽。 使胃脂胃氣日濃。 此所謂藥補不如食補也。 又有腎陽胃陽兼虛者。 曾見久服鹿角膠而愈。 即此意也。 未識高明者以為然否。 (華岫雲)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