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治偏枯者多主氣虛之說,
而慣用《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
然此方用之有效有不效,
更間有服之即僨事者,
其故何也?蓋人之肢體運動原腦髓神經為之中樞,
而腦髓神經所以能司運動者,
實賴腦中血管為之濡潤,
胸中大氣為之斡旋。
乃有時腦中血管充血過度,
甚或至於破裂,
即可累及腦髓神經,
而腦髓神經遂失其司運動之常職;又或有胸中大氣虛損過甚,
更或至於下陷,
不能斡旋腦髓神經,
而腦髓神經亦恒失其司運動之常職。
此二者,
一虛一實,
同為偏枯之證,
而其病因實判若天淵。
設或藥有誤投,
必至凶危立見。
是以臨此證者,
原當細審其脈,
且細詢其未病之先狀況何如。
若其脈細弱無力,
或時覺呼吸短氣,
病發之後並無心熱頭疼諸證,
投以補陽還五湯,
恒見效。
即不效,
亦必不至有何弊病。
若其脈洪大有力,
或弦硬有力,
更預有頭疼眩暈之病,
至病發之時,
更覺頭疼眩暈益甚,
或兼覺心中發熱者,
此必上升之血過多,
致腦中血管充血過甚,
隔管壁泌出血液,
或管壁少有罅漏流出若干血液,
若其所出之血液,
粘滯左邊司運動之神經,
其右半身即偏枯,
若粘滯右邊司運動之神經,
其左半身即偏枯。
此時若投以拙擬建瓴湯,
一二劑後頭疼眩暈即愈。
繼續服之,
更加以化瘀活絡之品,
肢體亦可漸愈。
若不知如此治法,
惟確信王勳臣補陽還五之說,
于方中重用黃,
其上升之血益多,
腦中血管必將至破裂不止也,
可不慎哉﹗如以愚言為不然,
而前車之鑒固有醫案可征也。
邑某君,
年過六旬,
患偏枯原不甚劇。
欲延城中某醫治之,
不遇。
適有在津之老醫初歸,
造門自薦。
服其藥後,
即昏不知人,
遲延半日而卒。
後其家人持方質愚,
系仿補陽還五湯,
重用黃八錢。
知其必系腦部充血過度以致偏枯也,
不然服此等藥何以僨事哉?
又嘗治直隸王××,
其口眼略有歪斜,
左半身微有不利,
時作頭疼,
間或眩暈,
其脈象洪實,
右部尤甚,
知其系腦部充血。
問其心中,
時覺發熱。
治以建瓴湯,
連服二十余劑全愈。
王××愈後甚喜,
而轉念忽有所悲,
因告愚曰︰“五舍弟從前亦患此證,
醫者投以參之劑,
竟至不起。
向以為病本不治,
非用藥有所錯誤,
今觀先生所用之方,
乃知前方固大謬也。
”統觀兩案及王××之言,
則治偏枯者不可輕用補陽還五湯,
不愈昭然哉﹗而當時之遇此證者,
又或以為中風而以羌活、防風諸藥發之,
亦能助其血益上行,
其弊與誤用參者同也。
蓋此證雖有因兼受外感而得者,
然必其外感之熱傳入陽明,
而後激動病根而猝發,
是以雖挾有外感,
亦不可投以發表之藥也。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