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脾胃應甘補

脾胃者, 當使燥濕相宜, 則在醫者選方用藥, 當以甘味為主。 然甘有甘溫甘涼之分。 陽不足者治以甘溫, 陰不足者則宜甘涼, 甘溫可助脾升, 甘涼可助胃降。 補脾胃當首分陰陽, 不可認為補脾必甘溫, 補胃皆甘涼, 當以辨證論治。

脾喜甘溫, 《脾胃論》雲:“甘溫以補其中而升陽。 ”他認為甘溫可助脾陽升發, 適用于脾陽不足, 元氣下陷之症, 創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 均用甘溫之品, 臨床上常用的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也均以甘溫為主。 若脾陰不足則忌甘溫而宜甘淡, 《內經》雲:“欲令脾實, 氣無滯飽, 無久坐, 食無太酸,

無食一切生物, 宜甘宜淡。 ”說明甘淡可補脾陰, 常用如益胃湯等。 對於氣陰兩虛之證臨床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其方中雖有甘溫之參術, 然其中又有甘淡之茯苓, 故其義明確, 故參苓白術散在臨床應用廣泛, 就是針對脾氣不足兼陰虛之故。

胃喜甘涼, 葉天士認為:“胃為陽土, 易涼宜潤。 ”甘涼則可濡潤, 可益胃陰而助其降, 胃氣才不上逆, 胃陰不足者, 以甘涼增其津液, 常用增液湯、益胃湯、沙參麥冬湯類。 然胃陽不足者則甘涼不宜, 醫家喻嘉言雲:“胃屬土而喜甘, 故中氣不足者, 非甘溫不可。 ”胃陽虛之胃脘痛, 治常以溫陽散寒法, 用桂附理中湯等治之。

總之, 補脾胃當用甘味之品, 再辨其寒熱加以它味。 朱丹溪曾說:“夫胃氣者, 中和元氣也,

惟以穀、肉、菜、果相宜, 蓋藥石皆偏勝之氣也, 雖參芪草為性亦偏, 況攻擊之藥乎。 ”實乃至理名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