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耳屎是外耳道哨兵 學會正確掏耳朵

“耳屎”也有人稱為“耳蟬”, 醫學名稱叫“外耳道耵聹”。 外耳道皮膚中有許多汗腺及皮脂腺, 它們不斷地分泌液體至外耳道中, 這些液體量很少, 但黏性很大, 能將灰塵及皮膚的脫悄粘在一起,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聚即形成“耳屎”。

一、耳屎護耳功效

在人的外耳道外側軟骨表面的皮膚中有耵聹腺, 能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物質, 稱為耵聹, 俗稱“耳屎”或“耳蟬”, 它像“哨兵”一樣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 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乾燥後呈薄片狀, 有的如黏稠的油脂。 平時“藏”在外耳道內, 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

一般而言, 耳屎不必人工清除, 耳朵裡的少量耳屎, 在人們說話、吃東西或跑跳、運動\打呵欠時, 隨著下頜運動, 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 自動被排出。

二、經常掏耳朵的危害

經常用火柴棒、牙籤、細鐵絲或小手指等在耳朵裡掏來掏去, 容易損傷鼓膜, 是一種不良的習慣。

經常掏耳朵對健康是有害的, 具體表現在:

1、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 掏耳朵時如果耳屎堅硬或比較多, 容易把皮膚劃傷, 細菌便會趁機進入傷口引發感染。 或因來回搔刮, 把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 引發炎症、流水, 嚴重者發生外耳道癤腫。

2、由於經常刺激外耳道皮膚, 使皮膚淤血, 造成耳屎分泌增多, 堆積嚴重。 也就是說, 耳屎越掏越多。

3、經常掏耳朵刺激鼓膜發生慢性炎症, 鼓膜發紅、變厚, 外耳道也會流出少量膿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 還有刺傷鼓膜的危險。 在給小兒掏耳朵時, 如果小兒突然掙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現咳嗽反射, 這種意外就更難免。

因此, 嚴格來講, 不要自己掏耳朵。 但由於“耳屎”生成速度比較快, 特別是那些腺體分泌旺盛、俗稱“油耳”生成速度更快, 專門到醫院掏耳太麻煩, 也不太現實。 因此, 可以自己掏耳, 但應做到以下幾點。

三、正確掏耳朵注意事項

1、最好用棉棍, 輕輕在外耳道轉動, 然後耳朵朝下, 則耵聹可自行出來;儘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 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

可根據自己情況掌握。

如果長期不掏耳朵, 則可能形成耵聹栓塞, 這時, 自己就很難掏出來了, 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 取出後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