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從脾胃辨治唇炎

唇炎是常見多發皮膚病, 中醫稱“唇風”, 《醫宗金鑒》:“唇風……此證多生下唇, 初起發癢, 色紅作腫, 日久破裂流水, 痛如火燎, 又似無皮。 ”脾主口, 其華在唇, 唇是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 本病與脾胃功能失調息息相關, 並從脾胃辨治本病收到良好療效。

案1 劉某, 女, 29歲, 2009年5月4日初診。 上下唇紅緣呈現出乾燥脫屑, 脫落的基面潮紅光滑, 不久又發生或結成鱗屑痂, 有裂口, 疼痛症狀明顯, 伴有出血, 並有灼熱不適感, 反復發作4個月。 期間內服藥物數種(不詳), 外用紅黴素軟膏、甘油等, 只能一時緩解。 口渴欲飲, 二便可。 舌質紅, 苔少,

脈細滑數。 證屬脾胃陰虛, 蘊熱化燥, 口唇失潤, 外受風侵, 而致燥裂。 治則:滋陰清熱, 潤燥疏風。 處方:生地30克, 知母12克, 麥冬12克, 石斛12克, 天花粉12克, 玉竹12克, 丹皮10克, 防風6克。 10劑, 水煎服, 日1劑。 外用:紫草油塗搽, 日3次。

服藥後, 口渴、唇部乾燥脫屑症狀大減, 唇色轉淡紅, 原方略作加減, 繼服6劑後, 唇部乾燥皸裂症狀告愈。 囑其愈後忌食辛辣之物一段時期。

案2 孔某, 男, 34歲, 2010年9月12日初診。 唇部呈現潰爛面或水腫性斑片, 皮損表面浸潤肥厚, 伴有結痂及脫屑, 覺有灼熱黏膩不適感, 反復發作半年。 皮損發作時口苦口膩口黏, 納食不香, 小便色黃, 大便黏滯。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濡數。 證屬脾胃濕熱, 日久蘊結口唇, 而致上述諸症。 治則:健脾胃除濕熱, 佐以潤燥。 處方:白術12克,

茯苓12克, 蒼術6克, 佩蘭10克, 砂仁10克, 厚樸6克, 黃連10克, 梔子10克, 滑石10克, 知母10克, 竹葉6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日1劑。 外用:梔子油(梔子15克, 芝麻油100克), 炸枯濾渣待涼, 日3次塗抹。 囑患者平時戒煙限酒, 少吃酸、辣、油炸食物, 多飲水、吃新鮮蔬菜水果。

服藥8劑後, 口苦口中黏膩症狀大減, 唇部皮損基本消退, 二便正常, 方中去竹葉、滑石、黃連, 續進6劑後, 諸症告瘥。

按:案1辨屬脾胃積熱, 傷陰化燥, 唇失脾胃津液滋潤, 而致乾燥脫屑裂口疼痛。 取生地、知母、麥冬、石斛、天花粉、玉竹、丹皮滋陰清熱潤燥, 防風疏風。 諸藥共用, 使唇部得以滋潤, 燥裂症狀癒合。 案2辨為脾胃濕熱, 薰蒸蘊結於口唇, 故以白術、茯苓、蒼術、佩蘭、砂仁、厚樸、黃連、梔子清解脾胃濕熱, 佐用知母清熱潤燥,

以滑石、竹葉、甘草導熱下行而收全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