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從瘀論治中風

中風病的六大發病因素虛、火、痰、風、氣、血中, “瘀血阻滯腦絡”為其病理關鍵環節。 或因精虛血不充、血少而行遲為瘀;或因氣虛行血無力而為瘀;或因嗜食肥甘, 恣好煙酒, 脾失健運, 痰濕內生, 阻滯脈絡致痰瘀交夾;或因痰生熱, 熱生風, 風助火熱, 燔灼津血而為瘀;還可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生風生火而致瘀。 總之, 瘀血內阻腦竅是貫穿中風病始終的基本病機。 概括為四期六證。 四期即中風先兆期、急性發作期、病中恢復期、疾病後遺期;六證, 即肝熱血瘀證、氣虛血瘀證、痰瘀阻竅證、瘀熱腑實證、顱腦水瘀證、腎虛血瘀證。

肝熱血瘀證

多見於中風先兆證期, 即中風早期證候。 症見頭痛、眩暈或目漲面赤, 心煩躁急, 肢體麻木, 或短暫性語言謇澀, 或一過性肢癱無力, 大便秘結, 或排便不爽。 舌質紅黯, 或舌下散佈瘀絲、瘀點, 脈象弦滑或細澀、弦硬。

病機為肝經鬱熱, 或肝腎陰虛, 水不涵木, 肝陽上亢, 化熱灼津傷血為瘀。 治宜清肝化瘀通絡, 自擬清腦通絡湯, 藥用菊花、葛根、草決明、川芎、地龍、水蛭、赤芍、天麻、山楂、磁石、丹參、川牛膝等, 大便幹結可加大黃。

氣虛血瘀證

多見於中風病急性發作初期、缺血性中風發作期及中風恢復期和後遺症期。 症見半身不遂, 或肢體麻木, 神疲乏力, 語言不利。 舌淡黯、苔白或白膩, 脈細澀。

病機屬於氣虛血瘀, 治宜益氣活血。

可用補陽還五東加減。

痰瘀阻竅證

常見於中風急性期的閉證。 症見突然昏僕, 神志不清, 肢體偏癱, 喉中痰鳴, 語言不利或失語。 脈弦滑或弦硬, 舌體胖大或偏歪, 舌質黯, 或有瘀點、瘀絲。

病機為痰瘀阻竅, 治宜滌痰開竅, 活血化瘀。 用蒲金丹、滌痰湯和通竅活血東加減, 藥用石菖蒲、郁金、丹參、半夏、南星、竹茹、川貝母、竹瀝、昆布、海藻、赤芍、水蛭、三七粉、麝香(沖服)等。

瘀熱腑實證

常見於中風急性期。 症見神志昏蒙, 偏身不遂, 舌強語謇, 口舌歪斜, 面紅氣粗, 痰聲轆轆, 嘔惡便閉。 舌質紅, 苔黃膩或黑, 脈弦滑。

病機屬於痰熱腑實, 治宜通腑化痰, 活血化瘀。 選用三化東加減, 藥用生大黃、芒硝、丹參、川牛膝、菖蒲、膽南星、瓜蔞、決明子等。

顱腦水瘀證

證候表現為神明失主症狀、肢體失用症狀,

以及七竅失司症狀, 如神志不清, 表情呆滯, 反應遲鈍, 健忘, 癡呆或見性情抑鬱、焦慮、煩躁, 哭笑無常;半身不遂或肢體疼痛、腫脹、麻木, 四肢無力, 肢體欠溫, 關節僵硬、攣縮, 口舌歪斜;頭脹頭痛, 眩暈, 舌根強硬, 語言謇澀或失語, 飲水嗆咳, 口多流涎, 目多流淚, 視物不清或視歧, 耳鳴耳聾, 鼻多流涕而不知。

病機為瘀血與水濕痰濁互阻於腦絡, 治宜醒腦通竅, 活血利水。 方用腦竅通湯, 藥用丹參、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益母草、川牛膝、茯苓、血琥珀、麝香(沖服)等。

血虛血瘀證

常見於中風病後期。 症見音喑失語, 心悸口幹, 腰膝酸軟, 半身不遂, 舌質紅或黯紅, 脈沉細等。

病機為肝腎陰虛, 血虧液乏, 血脈不利而為瘀。

治宜補腎益精, 活血化瘀。 常用地黃飲子去桂、附, 加丹參、鹿銜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蓯蓉、桃仁、紅花等, 或佐黃芪以益氣活血, 水蛭以祛瘀生新。

總之, 就中風病臨床實際而言, 單純瘀血阻絡者有之, 而兼挾他證者更多。 除了上述治法, 還可以靈活運用理氣祛瘀法(如血府逐瘀湯)、清熱解毒化瘀法(如牛角地黃湯)、祛風化瘀法(如當歸飲子)、滲濕活血法(如益腎湯方)、攻下化瘀法(如桃仁承氣湯)、養陰化瘀法(如桃紅四物湯)、開竅活血法(如通竅活血湯)及溫陽化瘀法(如急救回陽湯)等, 惟有準確辨證才能合理施治。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