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婦科病治療 脾胃為主

《內經》雲:“脾為中土, 以溉四旁, 內而五臟六腑, 外而四肢百骸, 皆賴以養。 ”而婦人以沖任為本, “沖為血海, 任主胞胎”。 然沖任隸屬于陽明, 因此, 調理脾胃在婦科病的治療中有重要意義。

婦人病尤重。 縱觀婦人一生, 歷經經、孕、產、乳, 其物質基礎以血為用。 然血賴氣生, 又賴氣行。 氣血化生於脾胃。 “血者水穀之精氣也, 和調於五臟, 灑陳於六腑。 婦人則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婦人之血, 無孕時, 則為經水, 有孕時, 則聚之以養胎, 蓄之為乳汁。

脾胃同屬中焦, 通連上下, 潤燥相濟, 一升一降, 出入有序, 協調人體臟腑經絡活動。 婦人的經、孕、產、乳,

都在脾的統攝下合理地“以血為用”。

胃主收納, 屬多氣多血之腑。 胃中水谷充盛, 則沖脈盛, 血海充盈, 月經方能月事以時下。 懷孕後, 水穀之精氣則下輸胞宮, 以營養胎兒。 產後, 脾胃化生之氣血精微, 以保障母體健康, 並化為乳汁, 哺育嬰兒。 故此, 婦人病審症、用藥, 不可忘乎脾胃。

婦人之病, 論外感以寒、熱、濕為主, 內傷多由七情所傷, 或飲食勞倦、多產房勞。 這些因素多可使人體正氣衰弱, 傷及沖任, 發為婦科病。 一旦脾胃功能失常, 則化源不足, 氣機不利, 沖任二脈虧損, 就可能導致婦人月經不調, 崩漏、帶下、妊娠惡阻、腫脹, 胎動不安, 甚則墜胎小產、產後缺乳、子宮脫垂等症。

月經病與脾胃

婦人之病, 首重調經, 診斷月經病的標準,

乃月經之期、量、色、質。 臨床上如脾胃虛弱, 氣血化源不足, 則血海虧虛, 常見月經後期、量少, 甚則血枯經閉。 脾胃不足, 甚則中氣下陷, 血失統攝, 則出現月經先期, 量多, 崩中漏下。 脾胃失運, 升降失和, 常可見經行頭痛頭暈等症。

中焦實火, 也可殃及血海, 迫血妄行。 多有月經先期量多、崩中漏下。 中焦脾胃虛寒, 陰寒內生, 濁陰下注, 寒聚胞宮, 則有月經推後、痛經、閉經等。

臨床之際應細辨脾胃與月經關係而施治。 氣血不足者, 當補脾胃以資其化源。 血不循常道者, 當固脾胃以司統血。 清濁不分者, 健脾胃以促運化。 中焦有熱, 涼脾胃以清血源。 中焦瘀滯者, 溫脾胃以通胞絡。

總之, 使脾健胃強, 才可生化不息, 升降有序, 潤燥相濟, 才有髒安經暢,

而何愁月經病不愈也。

帶下病與脾胃

婦人帶下病治療最重脾胃, 脾虛則生濕, 水濕氾濫, 下注胞宮、胞脈, 則成帶下。 《傅青主女科》雲:“夫帶下者俱是濕症。 故臨床對帶下病的治療, 多以益氣、健脾、除濕為主。

帶下多屬脾氣虛, 補氣健脾, 為治帶下之要領。 因此治帶下病, 常用完帶湯、補中益氣湯, 或以五味典功散加扁豆、山藥、薏仁、澤瀉等品。 總之, 健脾祛濕, 為帶下病第一治療。

妊娠病與脾胃

妊娠病多見胎動不安, 胎元不固。 其症也多與脾胃有關。 脾胃同屬中土, 其一髒一腑、一陰一陽、一升一降、一潤一燥, 表裡絡屬, 共同構成了後天之本。

婦人懷孕後, 陰血聚於養胎, 多表現為陰血不足, 火氣有餘, 若加之有情緒波動, 七情所傷, 或外淫邪氣侵襲,

均可影響脾胃消化功能, 而動胎元。

胎兒者, “形成於先天, 養形則全賴後天”。 對於該病的治法, 胎前用藥, 應無損胎元, 當以安胎為先。 故常用健脾胃、升清陽、資化源之法, 使本固則血統, 胎自安也。 所以, 應強調“婦人妊娠, 調理脾胃最為重要”之論。

產後病與脾胃

婦人產後, 氣血大傷, “百脈空虛”, 加之新產瘀血未去, 新血未複。 此時若調理不當, 加之外感六淫, 內傷七情, 稍有不慎, 即可致病。 故產後的調理, 相當重要。

《婦科經綸》指出:“新產之後, 雖無疾, 宜將息, 調理脾胃, 進美飲食, 則臟腑多平復, 氣血自然如調, 百疾不生也。 ”臨床上, 產後症屬多虛多瘀, 瘀去宮複則應首重脾胃, 滋養陰血, 為治療和促進產婦康復的主要法則。 常用方如歸脾、補中益氣、六君子之類。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