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是指在中醫治未病為核心理念指導下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的理論認識和技術方法, 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健康文化。
近年來, 隨著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工作逐步深入, 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人民群眾歡迎, 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科學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 但是,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 也凸顯出一些問題和不足, 包括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構建尚不完善, 技術方法的科學篩選與集成不夠, 技術標準和評價方法尚未系統建立,
指導思想
以為人民健康服務和促進人民身心健康為目標, 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把握中醫理論的內涵和特點, 突出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的優勢和特色, 以理論提升為基礎, 技術集成為核心, 效果評價為抓手, 服務應用為重點, 案例示範為引導, 機制創新為保障, 為提高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學術水準和服務能力提供科技支撐。
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民眾健康需求為導向。 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專案組織和標準制定等方面的統籌作用,
(二)堅持技術創新與服務模式創新並重。 在重視理論知識、技術、產品創新的同時, 高度重視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創新, 把科技支撐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發展放在重要位置, 同步推進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發展。
(三)堅持傳承與創新並重。 堅持傳承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同時, 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有關最新成果, 豐富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不斷繼承和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和實踐。
(四)堅持有效整合資源, 支持協同創新。 強化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機制,
目標
到2020年末, 系統整理和詮釋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 建立理論體系框架;優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確、經濟實用的中醫預防保健方法和技術;建立相對系統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和規範;完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初步形成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體系。 提升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學術水準和服務能力, 為持續推動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 為提高全民健康水準做出更大貢獻。
主要任務
(一)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研究
1、系統整理中醫治未病理論
系統整理保存于民間、中醫古籍、方志及各種典藏文獻中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和方法, 梳理中醫治未病基本理論。
2、闡釋中醫治未病理論科學內涵
歸納總結既往的中醫治未病相關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 闡釋中醫治未病概念、原理、觀點、方法等基本理論要素和科學內涵。
3、探索建立中醫治未病理論構架
在全面繼承中醫治未病科學內涵和實踐經驗基礎上, 積極吸納引入當代生命健康與預防保健領域的新成果, 建立由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具體科學規律三個基本知識要素組成的完整理論構架, 為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研究和應用提供理論指導。
(二)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技術、產品研究
1、健康狀態辨識技術方法研究
(1)健康狀態檢測方法和辨識指標體系研究。 採用多學科方法, 從宏、中、微觀三個層次分析健康狀態構成要素, 通過集成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工具, 開展健康狀態檢測方法研究, 制定主觀和客觀互參、定性和定量相容的健康狀態辨識指標體系, 全面反映個體人整體健康狀態。
(2)健康狀態評估技術方法研究。 開展健康狀態評估技術方法研究, 實現個體人健康狀態量化評估及發病、傳變、復發的風險預警, 為制定個體化干預方案提供可靠依據。
2、健康狀態干預技術方法研究
開展藥物、非藥物、生活方式等健康狀態干預技術方法研究。 加強手法、拔罐、艾灸等具有中醫特色優勢的健康狀態干預技術方法的熟化研究。 篩選、評價一批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關鍵技術並開展這些技術的適用範圍、方案優化和技術規範等系統研究,為干預技術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收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醫和長壽人群的養生經驗。針對不同人群、不同時間、不同地域,開展心理、飲食、起居、運動、環境等適宜養生方法研究。梳理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功法,開展養生、健身功法的研究和規範。
3、產品研發
(1)健康狀態辨識產品研發。開發研製檢測健康狀態巨集、中、微三觀指標和評估健康狀態及風險預警的儀器設備、應用軟體,提高健康狀態辨識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2)健康狀態干預產品研發。加強以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指導的藥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和新型診療設備、用品的研製,拓展健康狀態干預方法,為公眾健康水準的提高提供一批健康產品。
(3)健康服務資訊產品研發。研發健康狀態檢測、體質辨識、健康風險評估、評估資訊處理系統,服務資訊全程監測、收集、動態分析的資訊產品,建立知識庫平臺,完成適用于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的健康物聯網關鍵技術開發,提高服務的即時性與便捷性。
(4)健康宣教產品研製。設計、製作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宣教系列公益廣告、視頻、動漫、書籍等系列文化產品,加強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念的普及,促進公眾對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方法和產品的正確理解和應用。
(三)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研究
1、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化共性技術研究
根據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特點,開展基於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的標準化原理、方法研究;開展基於系統科學理論方法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化應用研究以及標準的運行與監管技術方法研究。
2、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體系的構建研究
通過概念體系建立、分類學研究、標準體系表的構建與優化研究,結合現代服務業標準化成果,開展包括服務基礎標準、服務保障標準和服務提供標準等的構建研究。
3、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的研製
圍繞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理念、服務流程、服務內容,按擇重急需的原則,分批研製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通過示範性推廣應用、評價效用與持續改進,逐步上升為行業(組織)、國家、國際標準。
(四)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成果應用研究
1、集約化服務形式研究
針對不同健康狀態的人群,系統集成、綜合應用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技術方法研究成果,緊密連結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探索包含各服務要素的干預方案,形成服務包,以集約化服務形式開展科技成果的應用示範,帶動和引領科技成果在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不同服務領域的應用。
2、服務標準研製與推廣
基於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結合現代服務業規範化特點,示範性研製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通過示範性推廣應用,持續改進。
3、服務效果評價方法研究
根據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自身特點,借鑒當代方法學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手段,通過應用示範,圍繞技術效果和衛生經濟學等指標,建立科學評價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4、主要領域應用示範研究
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在公共衛生服務中開展有關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專案的研究,優先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健康保險服務、優質服務、特殊人群服務等領域進行技術集成和集約化服務的應用研究,建立應用示範基地,探索適宜不同領域和人群使用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對樣本人群進行服務效果和衛生經濟學評價,為相關管理部門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籌整體佈局
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注重調查研究,做好頂層設計與整體佈局,編制實施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明確重點任務,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優勢資源,不斷優化政策環境,認真落實各項規劃任務和措施,促進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二)創新組織機制,產學研用結合
針對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的特點,建立並實施能有效支撐其學術發展的組織機制。充分依靠科研和臨床機構,發揮治未病試點單位、中醫預防保健重點專科的作用,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鼓勵並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集成創新,完善技術創新鏈,保障科研與服務應用緊密銜接,促進科技成果向臨床和現實服務轉化。
(三)強化平臺建設,促進開放共用
適應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根據各自基礎和優勢方向,以機制創新為切入點,建設一批支撐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發展基地,形成高水準、開放的臨床研究平臺、資訊共用平臺、成果轉化推廣平臺、人才培養平臺等支撐體系,促進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資源的共建共用。
(四)整合科技資源,加大研究投入
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引導作用,積極探索建立多管道投入機制,完善科技經費保障機制。在制定有關科技規劃時,充分重視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需求,在國家科技計畫專案中安排一定經費投入,支持重點的研究方向。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地方、企業和民間資金等多種管道對中醫預防 篩選、評價一批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關鍵技術並開展這些技術的適用範圍、方案優化和技術規範等系統研究,為干預技術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收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醫和長壽人群的養生經驗。針對不同人群、不同時間、不同地域,開展心理、飲食、起居、運動、環境等適宜養生方法研究。梳理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功法,開展養生、健身功法的研究和規範。
3、產品研發
(1)健康狀態辨識產品研發。開發研製檢測健康狀態巨集、中、微三觀指標和評估健康狀態及風險預警的儀器設備、應用軟體,提高健康狀態辨識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2)健康狀態干預產品研發。加強以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指導的藥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和新型診療設備、用品的研製,拓展健康狀態干預方法,為公眾健康水準的提高提供一批健康產品。
(3)健康服務資訊產品研發。研發健康狀態檢測、體質辨識、健康風險評估、評估資訊處理系統,服務資訊全程監測、收集、動態分析的資訊產品,建立知識庫平臺,完成適用于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的健康物聯網關鍵技術開發,提高服務的即時性與便捷性。
(4)健康宣教產品研製。設計、製作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宣教系列公益廣告、視頻、動漫、書籍等系列文化產品,加強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念的普及,促進公眾對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方法和產品的正確理解和應用。
(三)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研究
1、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化共性技術研究
根據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特點,開展基於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的標準化原理、方法研究;開展基於系統科學理論方法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化應用研究以及標準的運行與監管技術方法研究。
2、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體系的構建研究
通過概念體系建立、分類學研究、標準體系表的構建與優化研究,結合現代服務業標準化成果,開展包括服務基礎標準、服務保障標準和服務提供標準等的構建研究。
3、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的研製
圍繞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理念、服務流程、服務內容,按擇重急需的原則,分批研製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通過示範性推廣應用、評價效用與持續改進,逐步上升為行業(組織)、國家、國際標準。
(四)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成果應用研究
1、集約化服務形式研究
針對不同健康狀態的人群,系統集成、綜合應用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技術方法研究成果,緊密連結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探索包含各服務要素的干預方案,形成服務包,以集約化服務形式開展科技成果的應用示範,帶動和引領科技成果在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不同服務領域的應用。
2、服務標準研製與推廣
基於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結合現代服務業規範化特點,示範性研製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標準。通過示範性推廣應用,持續改進。
3、服務效果評價方法研究
根據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自身特點,借鑒當代方法學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手段,通過應用示範,圍繞技術效果和衛生經濟學等指標,建立科學評價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4、主要領域應用示範研究
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在公共衛生服務中開展有關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專案的研究,優先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健康保險服務、優質服務、特殊人群服務等領域進行技術集成和集約化服務的應用研究,建立應用示範基地,探索適宜不同領域和人群使用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對樣本人群進行服務效果和衛生經濟學評價,為相關管理部門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籌整體佈局
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注重調查研究,做好頂層設計與整體佈局,編制實施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明確重點任務,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優勢資源,不斷優化政策環境,認真落實各項規劃任務和措施,促進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二)創新組織機制,產學研用結合
針對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的特點,建立並實施能有效支撐其學術發展的組織機制。充分依靠科研和臨床機構,發揮治未病試點單位、中醫預防保健重點專科的作用,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鼓勵並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集成創新,完善技術創新鏈,保障科研與服務應用緊密銜接,促進科技成果向臨床和現實服務轉化。
(三)強化平臺建設,促進開放共用
適應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根據各自基礎和優勢方向,以機制創新為切入點,建設一批支撐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發展基地,形成高水準、開放的臨床研究平臺、資訊共用平臺、成果轉化推廣平臺、人才培養平臺等支撐體系,促進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資源的共建共用。
(四)整合科技資源,加大研究投入
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引導作用,積極探索建立多管道投入機制,完善科技經費保障機制。在制定有關科技規劃時,充分重視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需求,在國家科技計畫專案中安排一定經費投入,支持重點的研究方向。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地方、企業和民間資金等多種管道對中醫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