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從肝脾胃失調論治復發性口瘡

口瘡是指口舌瘡瘍或糜爛的一種病症, 局部灼痛, 常反復發作久久不愈。 傳統理論認為多有心脾積熱, 外感熱邪, 陰虛陽亢或虛陽浮越而致。 脾開竅于口, 其華在唇, 口瘡多發生於口、唇、舌、頰等黏膜, 多由於精神緊張, 熬夜睡眠不足, 經期前後, 便秘等誘發。 肝郁化火, 勞倦傷脾, 飲食傷脾胃, 久病多虛, 脾虛失運, 水濕內生, 濕邪重濁黏滯, 易阻氣機, 氣鬱日久化熱, 熱灼血絡而生口瘡, 木鬱克土是口瘡反復不愈的病機關鍵。 筆者受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脾胃病思想的指導, 結合自己多年臨床觀察驗證, 認為復發性口瘡應從脾虛,

肝脾胃失調論治, 應用李振華自擬的經驗方香砂溫中湯屢屢收效。

病案舉例

盧某, 女, 46歲, 2010年11月9日初診。 主訴:口瘡反復發作40餘年, 加重1年。 患者從幼年就開始出現口瘡, 創面常出現在口唇邊和口唇內側, 一般半年復發一次即自愈。 成年後常於經前發作, 曾在口腔科和五官科多次治療, 效果不佳, 有時症狀稍緩解, 適逢經期又會復發, 每次復發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患者痛苦難耐。 2010年以來症狀加重, 每次發病第4~5天, 疼痛難耐, 話語不便, 納穀不香, 張口即流清稀痰涎。 此次發作20餘天仍未癒合, 舌尖及舌兩側亦有瘡面出現, 瘡面色白, 平素神疲乏力, 面色萎黃, 大便稀溏, 月經大致正常。 舌淡胖大, 苔白膩, 脈弦細。 中醫診斷:口瘡(木鬱克土);西醫診斷:復發性口腔潰瘍。

治以健脾和胃, 疏肝理氣, 予香砂溫中湯合左金丸化裁, 處方:黨參15克, 白術10克, 茯苓15克, 陳皮10克, 厚樸10克, 砂仁5克(後下), 木香10克(後下), 劉寄奴15克, 佛手15克, 小茴香10克, 烏藥15克, 海螵蛸15克, 黃連5克, 吳茱萸3克, 枳殼15克, 郁金15克, 甘草5克。 6劑, 水煎服。

2010年11月16日二診:口瘡緩解, 乏力, 大便稀溏症狀較前減輕。 舌淡胖大, 苔薄白, 脈弦細。 效不更方, 守上方繼續服6劑。

2010年11月24日三診:因外感又來就診, 自述口瘡癒合, 神疲乏力已明顯減輕, 大便已成形。 給予外感藥物治療, 並囑患者外感愈後繼續調理脾胃, 以防口瘡反復。

2010年12月21日四診:此次經前口瘡未復發, 面色轉佳, 精神狀態亦明顯好轉。 舌淡紅, 苔薄白, 脈緩。 效不更方, 繼服6劑。

2011年1月10月欣喜來門診告知已兩次經期未復發。

按:本患者為中年女性, 幼年脾虛口瘡, 成年後經久不愈, 每于經期復發, 肝氣橫逆犯胃, 胃氣上逆, 則上泛清水痰涎。 神疲乏力, 面色萎黃, 大便稀溏, 舌胖大均為脾虛之象。 《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指叢毛之際……其支者, 從目系下頰裡, 環唇內。 ”脾開竅於口, 木旺乘土, 故肝之郁火最易灼傷唇之肉絡。 舌為心之苗竅, 舌尖亦應心, 肝火上擾, 引動心火, 心火灼傷舌絡, 則舌尖生瘡。 瘡面色白, 提示病本屬虛。 肉絡受損, 血脈不通, 瘡面不榮, 故疼痛難耐。 治療當以健脾和胃, 疏肝理氣為法。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 健脾益氣;小茴香、烏藥、枳殼、郁金, 疏肝理氣降逆;厚樸、砂仁理氣和胃;黃連合吳茱萸,

寒熱並用, 辛開苦降, 暢達氣機, 共奏瀉熱降逆之效;劉寄奴醒脾開胃, 合郁金破血通絡止痛;佛手疏肝理氣, 燥濕化痰, 兩擅其功;海螵蛸收濕斂瘡。 諸藥合用, 標本兼治, 藥到病除。 二診乏力, 大便稀溏症狀較前減輕, 說明藥中病機, 脾虛漸複, 濕邪漸消。 三診口瘡癒合而未復發, 面色轉佳, 精神狀態亦明顯好轉, 可見中氣恢復, 肝氣已舒, 效不更方, 繼服上藥, 體現了治療疑難病、慢性病應謹守病機, 有方有守的思想。 對於復發性口瘡, 脾虛乃發病之本, 肝脾失調為其反復發作的病機關鍵。 因此, 治療復發性口瘡不僅要培土固本, 而且要注重調和肝脾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