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茯苓種植首選山坡地

一、 選地整地

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為宜。 土壤以黃砂土為好, 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 且不宜連作。 選好地後, 深翻時要除淨雜物, 有白蟻危害的地區需用殺白蟻藥進行土壤消毒。 在茯苓接種前10天再翻地1次, 打碎土塊, 徹底除淨雜物。

二、 備料

茯苓菌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分, 因此, 栽培茯苓要以松樹為材料。 在生產上主要分為幹段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

1、幹段木備料法 選擇直徑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樹砍倒(或取材後留下的頭尾), 砍去其部分枝條, 留下樹尾的樹葉, 然後用鏟刀按樹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以鏟至木質部為宜),

鏟面間要留下兩指寬的樹皮4~5條, 從上至下不宜有斷痕, 留下的樹皮稱為引線(俗稱“留筋”)。 經10~15天, 待樹幹曬乾至出現有裂口後將其鋸成長70~80cm的小段, 並按“井”字形堆垛于乾燥向陽處。 段木垛上蓋草料, 垛的四周開好排水溝, 地面上撒殺白蟻藥。

2、樹蔸備料法 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時, 選擇直徑12cm以上的樹樁, 將其周圍15m範圍內的雜草、表土剷除乾淨, 灌木砍掉, 深挖0.8m左右, 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 然後在樹樁上鏟去4面樹皮, 留下4條兩指寬的引線。 露出地面的樹根最多留4~6條, 將其餘的根截斷。 對樹根也要鏟皮3面, 左右側各留1條手指粗的引線, 留根長度1~1.5m。 上述各項工作, 宜在上年冬季進行。

三、接種

1、接種季節

茯苓接種分春、秋兩季。 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進行。 桂南、桂東南、桂西地區氣溫回升較早, 在清明前後接種較適宜;桂北、桂西北地方宜到立夏前後接種。 秋季各地氣溫相差不大, 茯苓可在立秋前後接種。

2、接種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種或鮮茯苓個(菌核)作為“種子”進行繁殖。 菌種是用小松木段片裝瓶(塑膠)消毒, 加適量培養基質, 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後, 在瓶內長出白色旺盛的菌絲體。 鮮茯苓個繁殖則是選用皮薄、嫩紅褐色的鮮茯苓個, 用竹刀切成帶皮、重為0.1~0.15kg的片塊作為接種用的繁殖材料。

接種前, 在整好的種植地內順著坡向開窖, 窖深20cm, 寬40~50cm, 長度依段長而定。 稍平整窖底, 撒上殺白蟻藥並與土拌勻, 將段木順坡向擺入窖內。

先放入兩段。 用菌種接種時, 先在兩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寬=150cm×10 cm的新口, 用鑷子將瓶內長有菌絲的松木段片取出, 平擺在段木間新口處, 加蓋松木片或松葉, 上面再放一條段木(兩段木重20kg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木), 覆土10~15cm。 用鮮茯苓塊接種則在段木的上端鋸幾處, 將鮮茯苓塊貼上, 輕輕摩擦後用手壓緊, 用土覆蓋。 樹蔸接種則是在樹蔸上削2~3個新口, 然後將菌種和鮮茯苓塊分別接種在樹蔸的新口處, 蓋上松木片和松葉, 蓋土15~17cm, 窖面要堆成龜背形。

四、田間管理

1、查窖補缺 接種後7~10天, 便可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 這時應檢查各窖內的菌情, 以便及時補缺。 1清晨露水未幹時在種植地內察看, 若窖內段木已長有茯苓菌絲, 則窖上土乾燥無露水;若窖上有露水,

則說明段木未長有茯苓菌絲。 2從窖旁把土挖開, 發現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絲生長, 聞之有茯苓氣味, 可確定為茯苓菌絲。 如發現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 應隔7~10天再檢查1次。 如第2次檢查仍不見茯苓菌絲, 才可開窖從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調到未上菌的窖內。 或將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 曬乾水分, 將剝口重新削過, 另接上菌種。 3要注意的是, 茯苓菌種上菌1個月左右, 在木面是見不到菌絲的。 此時, 大部分菌絲已入木生長。 茯苓接種後1個月, 不見基面菌絲, 就誤認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開, 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接種7~10天后, 如果發現白蟻, 應立即用殺白蟻藥噴灑在白蟻身上或蟻路上, 進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

如發現茯苓露出地面應及時培土, 雨季要注意排水。

五、採收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成熟。 將採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內避風處, 用稻草蓋嚴“發汗”5~6天, 然後攤開晾1~2天。 待水分蒸發後, 重新堆起, 再用稻草蓋嚴放5~6天后, 去皮(或先剝淨鮮茯苓外皮), 放入蒸籠內隔水蒸熟至透心, 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時要換水3~4次, 其標誌是當水轉黑時便換水)。 取出用利刀將其切成長×寬×厚=4cm×4cm×0.5cm的方塊。 然後將白塊、赤塊分別擺放在竹席或竹篩裡, 上覆1張白紙, 置陽光下曬至全幹, 要注意常翻動。 如遇陰雨天可用炭火烘乾, 但不可用明火烘烤, 避免煙熏使茯苓片變黃, 影響產品品質。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