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說說脾胃與痰飲

痰飲是體內水液停積、不得輸化的一種疾病。 《內經》謂之“積飲。 ”《金匱》首創痰飲之名, 並以專篇論述, 對脈證治療闡發甚詳, 成為後世辨證論治的主要根據。 痰飲皆濕聚而成, 但濕又源於脾胃, 總由脾胃升降失常, 運化失職, 水濕內停而致。

脾胃為生痰飲之源

《素問·經脈別論》雲:“飲入于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可見津液來源於飲食水穀, 通過胃的“遊溢”, 脾的“散精”而成。 其水液運行輸布, 又依賴於脾的轉輸上行, 肺的宣降以通調水道和腎的蒸化開合, 分清泌濁作用,

而其首要尤在於脾胃。 “脾為後天之本”, 位居中焦, 通上連下, 不僅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 而且又是水液代謝的中流砥柱。 “胃為水穀之海”, 脾主運化而為胃行其津液。 脾健胃和, 運化正常, 津液和調, 化生水穀之精微以“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 ”如果脾胃虛弱, 運化失職, 制水無權, 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致“水穀津液不行, 即停聚而為痰飲。 ”(《醫門法律·論脾胃》)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脾土虛弱, 清者難升, 濁者難降, 留中滯膈, 瘀而成痰。 ”說明痰飲乃水濕積聚而成, 造成水濕積聚之由, 又因於脾胃之虛, 故又有“脾為生痰之源”。

痰之與飲, 異名同類, 稠濁為痰, 清稀為飲, 前人謂痰屬陽, 飲屬陰言其成因, 尤在涇, 認為胃多生痰,

脾多凝飲。 尤氏在《金匱要略心典》中說:“穀入而胃不能散其精, 則化而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 則凝而為飲;其平素飲食所化之精津, 凝結而不布, 則為痰飲。 ”

痰飲之形成, 與肺、脾、腎三髒氣化功能失調有關, 而脾胃則為其病變中心。 李東垣之《脾胃論》雲:“脾胃虛則肺最受病。 ”如脾胃虛弱, 上不能輸化散精以養肺, 俾肺氣亦虛, 易受外邪所犯, 肺之敷布津液, 通調水道功能失職, 水液內停聚而為痰飲。 另外, 脾胃運化不及, 水穀不化精微而為痰飲, 上漬於肺, 令人喘息咳唾。 此謂“聚於胃, 關於肺”, “肺為貯痰之器”也。

“腎為先天之本”, 腎臟雖能“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但須賴脾胃化生水穀精微的不斷補充, 在水液代謝方面, 腎主水化水,

脾運水制水, 只有俾脾胃充分發揮其樞紐作用, 輸化運轉水液, 腎臟才能氣化津液, 分清別濁, 以維持其全身水液代謝的平衡。 如脾陽一虛, 一則下不能助腎以制水, 二則脾陽虛累及於腎, 而導致脾腎陽虛, 終致脾腎陽虛, 水液代謝障礙, 便構成了痰飲產生的病理基礎。 正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痰》說:“有腎虛水泛為痰者, 此亦由土衰不能制水, 則腎中陰濁上逆耳, 非腎中真有痰水上泛也。 ”

以上足以說明脾胃虛弱正是形成痰飲的關鍵所在, 張景岳曾指出:“夫人之多痰, 悉由中虛而然。 ”所謂“中虛”, 即指中焦脾胃虛弱, 即使是由風、寒、火與濕相結而成痰飲, 也必須在脾虛生濕的前提下才會產生。

治痰飲當以調脾胃

痰飲形成以後,

“隨氣升降, 無處不到。 ”內至臟腑, 外至筋骨皮肉, 變生多種疾病。 《金匱》載有四飲:即散在胃腸者為痰飲;飲流脅下者為懸飲;淫溢四肢肌肉者為溢飲, 支撐胸肺者為支飲。 很多疑難怪症常與痰有關, 故有“百病多由痰作崇”、“怪病責之於痰”之說。

儘管痰飲之病變證多端, 表現不一, 治痰之法繁多, 然萬變不離其宗。 所謂“善治者, 治其生痰之源。 ”當以調理中焦脾胃立法。 正如張景嶽所說:“惟脾虛飲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 其變最多, 但當調理脾胃, 使其氣強, 則自無食積之患, 而痰飲即皆血氣生矣。 ”

何謂調理脾胃?《金匱》雲:“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短氣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 此和以溫藥, 利其小便乃是治痰飲病的重要經驗, 深得調理脾胃之要義。

溫藥和之, 當指溫運脾陽, 脾以溫為健。 而痰飲為陰邪, 遇寒則聚, 得溫則行。 張仲景治痰飲之代表方為“苓桂術甘湯”, 即以茯苓為主藥, 健脾滲濕, 白術補益脾氣, 而用桂枝通陽化氣以助茯苓溫化痰飲。 又如善治支飲, 溢飲的小青龍湯, 亦取乾薑溫脾與肺, 使脾能散精上歸於肺, 肺能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則水液在體內正常運行, 不致停蓄為患。 以真武湯、金匱腎氣丸治腎虛水泛為痰飲, 也是通過溫腎陽而達到溫運脾陽之目的。 因而方中除附子、肉桂以溫腎陽外, 又用茯苓、白術、山藥以健脾滲濕制水。 此屬張氏溫藥和之的範例。 又如張仲景為治懸飲和“支飲不得息”而設的十棗湯及葶藶大棗瀉肺湯, 均用大棗益氣護胃, 寓有深意, 大棗不僅可以緩和酸藥之毒,並可使脾旺可以制水,這都體現了治療痰飲當從脾胃著手的精神。

利小便也是治痰飲的重要方法。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從小便而去,不僅有助脾健運,而且可杜其生痰之源。故利其小便與溫化痰飲是相輔相成、相須為用的兩個重要環節。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澤瀉湯,以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即用澤瀉利水除飲,白術補脾制水,特別是茯苓一味,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利水,俾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很多治痰方劑,如燥濕化痰之二陳湯、清熱化痰之清氣化痰丸、潤燥化痰之貝母瓜蔞散、溫化寒飲之苓甘五味姜辛湯,及治風化痰之半夏天麻白術湯等,均伍以茯苓,正是宗杜其生痰之源之旨。

綜上所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治病必求其本,治痰飲尤當調脾胃,胃強脾健,則飲食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何痰飲之有?

大棗不僅可以緩和酸藥之毒,並可使脾旺可以制水,這都體現了治療痰飲當從脾胃著手的精神。

利小便也是治痰飲的重要方法。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從小便而去,不僅有助脾健運,而且可杜其生痰之源。故利其小便與溫化痰飲是相輔相成、相須為用的兩個重要環節。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澤瀉湯,以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即用澤瀉利水除飲,白術補脾制水,特別是茯苓一味,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利水,俾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很多治痰方劑,如燥濕化痰之二陳湯、清熱化痰之清氣化痰丸、潤燥化痰之貝母瓜蔞散、溫化寒飲之苓甘五味姜辛湯,及治風化痰之半夏天麻白術湯等,均伍以茯苓,正是宗杜其生痰之源之旨。

綜上所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治病必求其本,治痰飲尤當調脾胃,胃強脾健,則飲食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何痰飲之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