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風熱犯肺證:風熱之邪, 侵犯肺系, 肺失清肅, 衛表失宣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常見咳嗽, 咳痰質稠色黃和發熱, 噁心, 鼻塞, 咽乾等風熱表證。
熱邪壅肺證:邪熱壅遏肺金, 肺失宣降, 裡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常見咳痰黃稠和壯熱, 汗出, 口渴, 煩躁等裡實熱證。
病因
風熱犯肺證:多因外感所致。 風為陽邪, 百病之長, 其性升散, 外邪多易與風相合, 侵入人體, 風與熱合, 而成風熱之邪, 經口鼻皮毛侵襲人體, 則肺衛失宣, 形成風熱犯肺證。 張景嶽認為:“夫外感之咳, 必由皮毛而入, 蓋皮毛為肺之合。 而凡外邪襲之, 則必先入於肺……”
熱邪壅肺證:多因外感風寒, 鬱久化熱, 內入于裡, 古人對此多有論述:“蓋傷寒之邪, 留在表, 然後化熱入裡”(《外感溫熱篇》);“世人徒知肺主皮毛, 外感風寒為寒, 殊不知傳裡鬱久變為熱也”(《丹溪心法附餘》);“風寒感於外, 氣鬱而火生”(《醫論三十篇》);“外因邪鬱經絡, 積熱臟腑”(《醫學入門》)。 或風熱犯肺證不解, 入裡熱盛, 或溫熱病邪從口鼻而入, “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外感溫熱篇》), 或過食辛熱油膩炙煿之品, 生痰化火, 痰熱內蘊, 燔灼肺金, 肺失宣降, 火迫氣逆, 遂成熱邪壅肺證。
病機
風熱犯肺證:風熱襲表, 內合於肺, 肺失清肅, 肺氣不得宣降;肺衛失宣, 衛表失和。 《醫碥》認為, 風邪致病, “此言其輕淺者, 邪止犯皮毛, 皮毛為肺之合, 皮毛閉則肺氣不得外泄,
熱邪壅肺證:肺屬金而惡火。 熱邪壅滯肺金, 則肺氣不利, 清肅無權, 宣降失職, 正如《明醫指掌》所雲:“夫肺居至高之上, 主持諸氣, 屬金而畏火者也。
鑒別要點
風熱犯肺證:咳嗽, 咳痰質稠色黃, 口燥咽幹而痛, 發熱惡風, 鼻塞流黃濁涕, 舌尖紅, 苔薄黃, 脈浮數, 以咳嗽和風熱表證並見為臨床特徵。
熱邪壅肺證:咳嗽氣喘, 呼吸氣粗, 甚則鼻翼煽動, 咳痰質稠色黃, 口渴, 汗出, 壯熱, 煩躁不安, 咯血, 衄血, 胸悶或痛, 咳吐膿血痰, 痰味腥臭, 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 脈滑數。 以咳喘痰黃稠和裡實熱證為臨床特徵。
鑒別分析
風熱犯肺證與熱邪壅肺證, 均以熱邪為患, 有熱傷津液, 肺失宣降, 煉液為痰的共同病機, 故具備咳嗽, 咳痰質稠色黃, 口渴或口幹的共症。
風熱犯肺證:風熱襲表, 肺失宣肅, 肺氣上逆, 故咳嗽;熱灼津液, 則咳痰色黃質稠;衛表失和, 衛陽鬱遏, 腠理開泄, 則發熱惡風, “風為陽邪, 性主開發,
熱邪壅肺證:肺主氣, 司呼吸, 主宣發肅降, 開竅於鼻, 熱邪壅肺, 火熱刑金, 肺失宣降, 氣逆肺閉, 則咳嗽氣喘, 《症因脈治》認為:“傷熱咳嗽之症, 咽喉幹痛, 面赤潮熱, 夜臥不寧, 吐痰黃濁, 或帶血腥臭, 煩躁喘咳, 每咳自汗。 ”熱盛, 機能亢進, 故呼吸氣粗;熱壅肺系, 氣道不利, 則鼻翼煽動;邪熱煉液為痰, 則咳痰質稠色黃;甚則熱壅血敗, 腐肺成癰化膿, 即胸悶或痛, 咳吐膿血腥臭痰。 此即《金匱要略》所說:“熱傷血脈, 風舍於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即死。”裡熱熾盛,則身發壯熱;熱迫津液外泄,則汗出;熱傷津液,則口渴飲冷;邪熱內擾心神,則煩躁不安;肺與大腸相表裡,熱盛傷津,大腸液虧,則大便幹結;津液化源不足,則小便短赤;熱迫血行,則咯血,鼻衄。正如《明醫指掌》所雲:“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故血從嗽而出也。”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肺熱痰盛之象。
風熱犯肺症和熱邪壅肺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均有咳嗽口渴,但前者咳嗽證輕,因風熱在肺衛之間,尚未完全入裡,僅為風熱襲肺,肺失宣降,傷津不甚,故為口幹;後者咳嗽證重,口渴喜冷飲,為熱邪完全入裡,裡熱熾盛,傷津耗液,熱壅肺閉,氣道不利,故咳喘氣粗,甚者咯血。二證除肺系症狀外,風熱犯肺證尚有風熱表證:發熱惡風,鼻塞流黃濁涕,口咽乾燥,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熱邪壅肺證還伴有裡熱證:壯熱口渴,汗出,煩躁不安,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風熱犯肺證和熱邪壅肺證,就其病機和病勢而言,風熱犯肺證病機為:風熱襲于肺衛之間,肺失宣降,衛表失和。若邪熱入裡,則熱壅於肺,或痰熱互結,發為肺癰。熱邪壅肺證病機為:熱邪內壅,肺氣不利,清肅無權,宣降失職,邪壅肺閉;裡熱熾盛,傷津耗液,擾亂心神。熱擾神明,則神昏譫語;耗傷肺陰,可漸成肺痿;邪熱逼津大泄,可汗出亡陽;肺熱日久,亦會出現氣陰兩虛證。
風熱犯肺證和熱邪壅肺證,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有感受風熱的病史,起病緩慢,病情較輕,容易治癒;後者也可先有外感的病史,外邪不解,化熱入裡,起病急驟,病情重,每易變證迭起,不易速愈。
風熱犯肺證,治療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飲(《溫病條辨》);熱邪壅肺證,治療宜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方用瀉肺散(《血證論》),或千金葦莖湯(《千金方》)。
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即死。”裡熱熾盛,則身發壯熱;熱迫津液外泄,則汗出;熱傷津液,則口渴飲冷;邪熱內擾心神,則煩躁不安;肺與大腸相表裡,熱盛傷津,大腸液虧,則大便幹結;津液化源不足,則小便短赤;熱迫血行,則咯血,鼻衄。正如《明醫指掌》所雲:“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故血從嗽而出也。”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肺熱痰盛之象。風熱犯肺症和熱邪壅肺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均有咳嗽口渴,但前者咳嗽證輕,因風熱在肺衛之間,尚未完全入裡,僅為風熱襲肺,肺失宣降,傷津不甚,故為口幹;後者咳嗽證重,口渴喜冷飲,為熱邪完全入裡,裡熱熾盛,傷津耗液,熱壅肺閉,氣道不利,故咳喘氣粗,甚者咯血。二證除肺系症狀外,風熱犯肺證尚有風熱表證:發熱惡風,鼻塞流黃濁涕,口咽乾燥,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熱邪壅肺證還伴有裡熱證:壯熱口渴,汗出,煩躁不安,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風熱犯肺證和熱邪壅肺證,就其病機和病勢而言,風熱犯肺證病機為:風熱襲于肺衛之間,肺失宣降,衛表失和。若邪熱入裡,則熱壅於肺,或痰熱互結,發為肺癰。熱邪壅肺證病機為:熱邪內壅,肺氣不利,清肅無權,宣降失職,邪壅肺閉;裡熱熾盛,傷津耗液,擾亂心神。熱擾神明,則神昏譫語;耗傷肺陰,可漸成肺痿;邪熱逼津大泄,可汗出亡陽;肺熱日久,亦會出現氣陰兩虛證。
風熱犯肺證和熱邪壅肺證,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有感受風熱的病史,起病緩慢,病情較輕,容易治癒;後者也可先有外感的病史,外邪不解,化熱入裡,起病急驟,病情重,每易變證迭起,不易速愈。
風熱犯肺證,治療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飲(《溫病條辨》);熱邪壅肺證,治療宜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方用瀉肺散(《血證論》),或千金葦莖湯(《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