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何謂“十二官之相使”

《素問·靈蘭秘典論》根據十二臟腑在人體中的不同分工合作關係, 將十二臟腑喻為君臣十二官, 分別論述了它們的功能。

何謂“十二官之相使”

心主宰生命活動, 通過神明來協調各臟腑的功能, 喻為“君主之官”。 張介賓注:“心為一身之君主, 稟虛靈而含造化, 具一理以應萬幾, 臟腑百骸, 唯所是命, 聰明智慧, 莫不由之, 故曰神明出焉。 ”

肺主氣司呼吸, 調節全身氣機, 輔助心血運行, 而且位高近心, 猶如宰相, 喻為“相傅之官”。 張介賓注:“肺與心皆居膈上, 位高近君, 猶之宰輔, 故稱相傅之官。 肺主氣, 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

故曰治節出焉。 ”

肝藏血舍魂, 職司謀慮, 又主筋, 司運動, 喻為“將軍之官”。 惲鐵樵曰:“肝主怒, 擬其似者, 故曰將軍。 怒則不復有謀慮, 是肝之病也, 從病之失職, 以測不病時之本能, 故謀慮歸諸肝。 ”《明堂五臟論》“肝者, 幹也”, 《爾雅》“幹, 也, 即相衛也”, 段玉裁以為即“幹身蔽目”, 皆說明肝臟具有護衛人體的作用;另外, 幹, 含有干犯的含義, 說明肝的特性為易於侵犯它髒, 如乘脾, 侮肺等。

膽參與謀慮而善決斷, 剛正果決, 喻為“中正之官”。 因其具有主司人體的決斷, 不偏不倚, 正確處理問題的功能, 而臨床上膽氣虛的病人, 易出現易驚、易恐、多疑、不決的症狀, 故溫膽湯可治療驚悸不寧之證。 《明堂五臟論》認為“膽為貫也”, 貫, 即貫穿, 指膽的功能貫穿十二臟腑,

一則膽分泌膽汁, 可助六腑之消化, 一則膽主決斷, 可通過影響精神活動影響五臟, 故又有“十一髒取決於膽”之說。

膻中, 注釋凡二:一指氣海, 王冰注:“膻中者, 在胸中兩乳間, 為氣之海。 然心主為君, 以敷宣教令, 膻中主氣, 以分佈陰陽。 氣和志適, 則喜樂由生, 分佈陰陽, 故官為臣使也。 ”二指心包絡, 張琦《素問釋義》注:“膻中即心包絡, 為心主之宮城也”, 作為十二官之一, 當指心包絡。 薛雪注雲“膻中亦名上氣海, 為宗氣積之處, 心包絡, 包為膜, 心君之宮室, ……膻中者, 宮室外之城府也。 ”說明膻中為無形之宗氣, 心包絡乃包之血絡。 程士德《素問注釋匯萃》雲:“然五臟六腑合為十二髒, 焉得謂無形之氣, 這裡的膻中當指心包絡。 ”張介賓亦注“按十二經表裡,

有心包絡而無膻中, 心包之位正居膈上, 為心之護衛。 《脹論》雲:‘膻中者, 心主之宮城也’, 正合心包臣使之義。 ”《靈樞·邪客》言:“心者, 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邪弗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 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心者, 皆在於心包絡”。 故葉天士有“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傳心包”的論述。 總之, 膻中(心包絡)護衛心臟, 最接近“君主”, 猶如內臣, 能傳達心主的情志與命令, 喻為“臣使之官”。

脾胃受納水穀, 運化精微以供養全身, 猶如藏糧之所, 喻為“倉廩之官”。 《禮記·月令》:“谷藏曰倉, 米藏曰廩”, 原通指藏糧之所。 五味出焉, 吳崑注:“脾胃和則知五味, 脾胃不和則諸物失味, 故雲五味出焉。 ”《明堂五臟論》認為“脾者, 裨也, 為言裨助胃氣也”。 裨, 《說文解字》“接益也”。 即脾的功能是對胃氣功能的接益或補充。

《素問·太陰陽明論》將其表述為“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脾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由於二者在功能的不可分, 故將二者並稱, 並在多處經文中將二者的含義互相指代。

腎藏精, 主發育與生殖, 主髓養骨充腦, 是形體強壯的基礎和智慧聰明的源泉, 喻為“作強之官”, 而出“伎巧”。 腎主骨生髓, 腦為髓海, 髓充則骨強, 智多生巧。 說明人體格的強健與智力的聰穎, 皆是由腎精, 主要是先天父母之精決定。 據《明堂五臟論》“腎者, 引也, 為言引水穀和利精神”, 由於腎為“胃之關”, 開竅于二陰, 功能正常有使水谷正常代謝的功能, 同時, “腎藏精, 精舍志”, 故對人體的精神活動有調節功能。

小腸受納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 並進一步分別清濁,

其精微物質經脾的轉輸作用運送至五臟, 其水液經下焦滲入膀胱, 其殘渣向下進入大腸, 喻為“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據《明堂五臟論》“腸者暢也”, 即大小腸的功能均宜通暢下行, 但由於小腸的功能複雜, 食物留駐的時間較長, 故曰“小腸”(小暢), 大腸僅傳化糟粕, 功能單一, 故需留駐的時間較短, 因此曰“大腸”(大暢)。

大腸將水穀殘渣繼續向下傳導, 稱為“傳導之官”, 其將殘渣中部分水分吸收, 並形成糞便排出, 因而謂“變化出焉”。 大腸的傳導功能與下列幾個臟腑的功能相關:一是肺的肅降, 唐容川《醫經精義·臟腑之官》言:“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 以其為肺之府, 肺氣下達, 故能傳導”;二是胃的降濁功能。 三是腎的氣化功能。

三焦化氣行水, 維持津液在全身的輸布暢通,三當釋為大、多,焦乃“會”之意,指空隙之處。凡體腔上下,臟腑之外組織空隙之處,均為三焦之所,被喻為“決瀆之官”,而出“水道”。另《內經》中三焦又有三部之意,是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的代稱。

膀胱是津液彙聚之處,而名為“州都之官”,州,有聚義;都,水澤所聚謂之都。膀胱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將津液中有用的部分升騰輸布至全身,而無用的廢料則成為尿液經前陰排出,故曰“氣化則能出矣”。

《素問·靈蘭秘典論》論述十二臟腑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關係,強調了各臟腑既分工又協作的整體協調的重要性和心的主導作用。十二臟腑的相互關係在於“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十二臟腑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發揮的功能和所處地位雖不相同,但它們的功能活動必須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協調統一,不得相失,這種關係稱之為“相使”。如果十二髒失其相使協調的正常關係,就會“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思想。而在這個“相使”關係當中,心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心為君主,君主聖明,則百官各司其職,安於其位,臟腑功能協調、正常。心主不明則神無所主,而臟腑相使之道閉塞不通,致使臟腑的功能失常。使道就是心神協調十二臟腑相互關係的通道,即血脈。而在這裡,心實際上又是“神”的代名詞,強調了神在臟腑相使中的主宰作用,舉凡《內經》論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與養生,無不把“神”放在首位,也正體現了這一觀點。

維持津液在全身的輸布暢通,三當釋為大、多,焦乃“會”之意,指空隙之處。凡體腔上下,臟腑之外組織空隙之處,均為三焦之所,被喻為“決瀆之官”,而出“水道”。另《內經》中三焦又有三部之意,是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的代稱。

膀胱是津液彙聚之處,而名為“州都之官”,州,有聚義;都,水澤所聚謂之都。膀胱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將津液中有用的部分升騰輸布至全身,而無用的廢料則成為尿液經前陰排出,故曰“氣化則能出矣”。

《素問·靈蘭秘典論》論述十二臟腑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關係,強調了各臟腑既分工又協作的整體協調的重要性和心的主導作用。十二臟腑的相互關係在於“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十二臟腑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發揮的功能和所處地位雖不相同,但它們的功能活動必須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協調統一,不得相失,這種關係稱之為“相使”。如果十二髒失其相使協調的正常關係,就會“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思想。而在這個“相使”關係當中,心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心為君主,君主聖明,則百官各司其職,安於其位,臟腑功能協調、正常。心主不明則神無所主,而臟腑相使之道閉塞不通,致使臟腑的功能失常。使道就是心神協調十二臟腑相互關係的通道,即血脈。而在這裡,心實際上又是“神”的代名詞,強調了神在臟腑相使中的主宰作用,舉凡《內經》論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與養生,無不把“神”放在首位,也正體現了這一觀點。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