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夏季保健>正文

嬰兒夏天發燒吃什麼好

一、嬰兒夏天發燒吃什麼

二、孩子發燒怎麼處理

三、小孩發燒飲食注意事項

嬰兒夏天發燒吃什麼好

1、米湯

其實我們平常在煮飯的時候,米湯是最富有營養的。 碳水化合物一般會存在米湯中。 要是孩子們能夠在發燒的時候,喝點米湯,最主要的是富含豐富的營養,另外米湯是屬於湯類的食物,利於消化和吸收。 在口味上,我們可以放少許的鹽巴,這樣比較有味道,孩子也比較喜歡。 畢竟發燒的時候可能會流汗,因此食用鹹的米湯比較適合。

2、綠豆湯

綠豆湯是夏天的時候,最清涼結束的一種飲品。 兒童發燒的時候,很可能是肝火太過於旺盛,我們就可以利用綠豆湯幫助寶寶降降火。

小編建議將綠豆湯煮爛一點,這樣寶寶可以借助食用綠豆填飽肚子,另外還可以利用綠豆湯降火。

3、水果汁

水果中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水果的微量元素也是很多的。 不同的水果具有不同的性質,有的水果是屬於比較降火的水果,有的水果能夠祛痰止咳,有的水果能夠將內火。 那麼,當兒童發燒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水果汁,幫助寶寶們緩解發燒的症狀。

4、瘦肉清粥

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就需要利用飲食及時的補充孩子的體力,上面介紹的幾種湯類,都不足以讓寶寶吃飽。 我們可以試圖做一些粥,記住煮粥時水可以多放點,這樣寶寶才比較有胃口食用。

由於孩子需要及時補充體力,我們就可以煮一些瘦肉粥。 瘦肉粥的做法比較簡單,我們要追求粥的清甜和營養,因此肉質要新鮮,肉要切成肉末狀,可放入少許的鹽巴作為調味料。 其他的步驟和煮粥的方式是一樣的。

孩子發燒怎麼處理

發燒是各種疾病引起的身體防衛性反應。 研究顯示,身體負責吞噬細菌的白血球,在體溫升高時(38℃~39℃)其吞噬能力加強。 因此當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病出現體溫升高時,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把體溫立即降到正常範圍之內,並非明智之舉,因為這樣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會使用民間流傳的一些退燒方法,例如用冷水或酒精來為孩子退燒,這是不適當的。

孩子發燒時,可以用溫水洗澡。 保持孩子皮膚的濕潤,皮膚上的水分能夠幫孩子散發熱氣。

孩子發燒時,應該讓孩子多喝水,可以使用空調,但不要溫度過低,維持房間溫度在25℃~27℃之間,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孩子也會感覺舒適些。 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戰,則要加蓋毛毯。

如果孩子發燒並伴有拉肚子,家長在帶孩子就醫時,最好提前留個糞便,有利於快速、有效地診斷病情。

小孩發燒飲食注意事項

1、補充水分

水勝過藥,發熱身體出汗多,勤喂溫水進行補充很有必要。 小孩發熱宜以飲白開水,可適當喂些白開水,以補充人體的維生素C,增強抗病。 飲水量的保持口唇滋潤力度,不必過多。

2、流質飲食

發熱小孩飲食調理以流食為主,如奶類、藕粉、奶類(少油)等。

也可喝些綠豆湯、冰西瓜、以助降溫,利尿抗病。

當孩子體溫下降,食欲好轉時,可喂半流質,如肉末粥、麵條、稀飯、蛋花粥、配些易消化的魚(清花魚)。 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油、鹽宜少,少量多餐,切忌吃辛辣和刺激食品。 但不必忌口,以防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

3、服糖鹽水

小孩發熱伴腹瀉,可多次服用。 服糖鹽水。 配置比例500毫升水加一小匙糖和半酒瓶蓋鹽混合。 4小時內可眼500毫升。 同時可補充電解質食物如柑桔、香蕉等水果(鉀、鈉較多)奶類與豆漿(含鈣)、米湯、麵食(含鋅)。 症狀較重者,暫禁食,同時打“吊針”以補充水份和電解質。 腹瀉、嘔吐緩解後可進流質食物,如米湯、過濾菜汁、藕粉等,但應禁食牛奶和豆漿(易產氣)。

5、注意室內通風

開窗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室溫維持在25℃左右。 也可將寶寶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逐漸下降。 如果小孩四肢冰涼而打寒顫,就要用毛毯覆蓋,手腳用熱水泡浴;如果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可脫掉過多的衣物。

6、注意寶寶臥床休息

給予清淡、易消化、有營養食物,如牛奶、米粥、青菜湯等,多吃水果,多喝水。

7、做好口腔和皮膚的護理

高熱時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乾燥,這時口腔內食物殘渣容易發酵,有利於細菌繁殖,可能引起舌炎、牙齦炎等。 要及時清潔口腔,最好每次進食後用淡鹽水漱口。 高熱退熱過程中會大量出汗,要做好皮膚護理,及時擦乾汗液,更換衣物,可用溫毛巾擦拭皮膚,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8、對症處理

小孩發熱37.5℃以上可用溫熱毛巾擦全身至皮膚發紅,使皮膚的血管擴張,以利散熱,如為高熱,體溫超過39℃,體質好,無明顯心血管迴圈衰竭的患兒可用冷水袋置於額部、腋下、腹股溝、膕窩等處以利降溫。

8、對症處理

小孩發熱37.5℃以上可用溫熱毛巾擦全身至皮膚發紅,使皮膚的血管擴張,以利散熱,如為高熱,體溫超過39℃,體質好,無明顯心血管迴圈衰竭的患兒可用冷水袋置於額部、腋下、腹股溝、膕窩等處以利降溫。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