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大部分人還是首選藥物治療。 很多房顫患者希望 “一步到位”解除病患, 殊不知--
目標一:恢復並維持正常心律
得了房顫, 患者最希望心律恢復到正常水準。 一般來說, 初次患病7天以內, 藥物複律的成功率高於70%。 目前證明有效的藥物有多非利特、依布利特、氟卡尼、普羅帕酮和胺碘酮等。 而患病超過7天, 成功率就降低至60%以下了。 有效藥物包括多非利特、依布利特等, 胺碘酮也同樣適用。
許多患者複律成功後, 容易再次發作, 仍需用原來的藥物維持, 不能感覺良好就擅自停藥。 此外, 應定期檢查24小時動態心電圖,
目標二: 不能恢復正常心律者, 一定要控制“心跳”
有些患者即使早期用藥, 也無法讓“心跳”回到原來規則的節奏。 這時, 首要任務是防止“心跳”過快, 控制在每分鐘60~115次。
常用於控制“心跳”的藥物
症狀表現 常用藥物
單純性房顫 地爾硫卓、維拉帕米、美托洛爾、普萘洛爾
房顫伴預激綜合征(心動過速的一種類型) 胺碘酮、普羅帕酮、普魯卡因胺
房顫伴心力衰竭 西地蘭、地高辛、胺碘酮
“遭遇”不良反應
1 地爾硫桌、維拉帕米、美托洛爾及普萘洛爾的不良反應是血壓下降和心率減緩。 後兩者還會誘發呼吸道症狀, 患有哮喘、支氣管痙攣或阻塞性肺病者要謹慎選擇。
2 如果正在服胺碘酮,
3 西地蘭、地高辛等同屬“洋地黃類”藥物, 自行服用時, 劑量不易控制。 如果感覺自己“心跳”節奏突然改變, 或者出現噁心嘔吐, 頭痛失眠, 視力模糊等, 就該立即停藥。
目標三:慢性房顫患者, 終身預防血栓
房顫患者極易形成血栓, 發生腦梗死的危險也是正常人的2~7倍, 且年齡越大, 風險越大。 慢性房顫患者, 不應忽視抗血栓治療。
預防房顫血栓形成的藥物包括兩類:抗凝藥(華法林)和抗血小板藥(阿司匹林)。
在臨床中, 不少老年持續性房顫患者, 出院後擅自加大華法林劑量, 僅1周左右就發現牙齦出血症狀。 為了避免出現類似皮膚淤斑、鼻出血等副作用, 患者應定期監測凝血指標, 不能憑自我感覺吃藥。
阿司匹林主要針對中青年人, 或不宜採用華法林治療的患者。 口服劑量需達到75~300毫克。 每日1次。 值得注意的是, 別擅自將小劑量華法林與阿司匹林合用, 否則會增加腦血管意外的風險。
Tips:哪些人不適合用華法林
1 有嚴重出血傾向者, 如活動性潰瘍病、外傷、手術或分娩後。 有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明顯減少者。
2 患有感染性心內膜炎、嚴重高血壓、肝腎功能不全或癌症患者等。
3 孕婦或不能定期監測凝血功能的患者。
醫生的話:
患者要明白:治療房顫的目標是什麼?不能一味追求心律完全恢復正常, 而應該兼顧藥物的長遠效果和不良反應。 很多藥物本身可以導致心律失常, 平時要學會識別不良反應的“蛛絲馬跡”, 及時發現問題, 才能讓藥物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