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父母自身壞習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所有的一切都將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 父母在日常中可能存在不少不良習慣, 看清楚這些壞習慣, 別讓它們影響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的一生。

一、父母可能影響孩子的20個壞習慣

1、不耐煩

工作繁忙壓力大, 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鬧, 家長終於忍不住大吼起來:“怎麼老是哭啊哭啊!別哭了, 真是個煩人精!”

提醒:一個自尊並且尊重他人的孩子, 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2、不回避

結婚多年, 父母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著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父母的敵對、爭吵,

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

3、太“大方”

家長勤儉持家, 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 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 從不教他節省。

提醒: 父母的這種“愛”, 會使孩子只懂得得到, 不懂得付出。

4、不關心

每天家長下班回到家裡, 總是習慣性地問孩子:“今天在幼稚園裡過得怎麼樣?”一邊問, 一邊忙著做飯, 整理房間, 或者看報紙。

提醒:父母的行為好像在告訴孩子, “我並不關心家你答案”。 於是, 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 並學會敷衍別人。

5、不認錯

孩子為爭奪玩具而跟別的小朋友吵架, 家長的懲罰有些過重了, 可是家長想:父母言行要前後一致, 於是從不把話收回。

提醒:父母犯了錯誤, 拒不認錯, 孩子也跟著一錯到底。

6、愛抱怨

朋友爽約, 家長對孩子和妻子抱怨:“以後別再理他了。 ”

提醒:家長讓孩子看到, 在面對失望的時候, 父母沒有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 只是一味責備和埋怨別人。

7、不娛樂

孩子吵著要家長給他講故事, 可家長總是不停地忙著其他的事情。

提醒:父母的行為舉止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 生活中只有工作沒有娛樂, 家庭中只有家務沒有遊戲。

8、愛爭執

家長和孩子排隊在超市等著付款, 一位婦女插隊站在了家長的前面, 家長與她理論, 最後爭吵了起來。

提醒:父母的做法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 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駡乃至打架都是解決衝突的好辦法。

9、撒謊、推託

家長是幼稚園家長委員會的成員, 老師請家長幫忙寫幾篇小文章用在園報上,

可是家長一直很忙, 後來家長打電話給老師, 告訴她家長病了, 讓她再找其他家長來寫。

提醒:沒有嘗試就先退縮, 孩子學會了把許諾拋之腦後, 靠撒謊而使自己輕易推託。

10、說配偶壞話

婚姻之路終於走到了盡頭, 家長心中充滿了對另一方的怨恨。 於是家長對孩子歷數另一方的不是, 並且告訴女兒:“爸爸/媽媽不要我們了, 我們從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

提醒:這樣做, 孩子學會了恨和報復, 更大的問題是, 她會對自己一生的幸福都沒有信心。

11、太容忍

某一天, 家長突然發現愛人有外遇了!家長容忍, 家長告訴自己:“ 只要他/她還要這個家就行了, 還圖什麼呢, 不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嗎?”

提醒:父母“善意”營造的一個貌似完整的家,

並不能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

12、不敬老

在結婚問題上, 家長的婆婆曾經百般阻撓, 於是, 婚後家長從不孝敬老人, 也從不帶兒子去老人那裡玩, 背地裡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詛咒老人。

提醒:不為孩子樹立孝敬的榜樣, 那麼總有一天惡果會降臨到家長自己頭上!

13、亂丟東西

家長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 妻子會把家長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收拾好, 從來不需要家長操心。

提醒:這樣, 孩子也會養成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的習慣。

14、言行不一致

家長在家總是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 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 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

提醒:父母說一套, 做一套,

孩子長大後會很難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15、愛比較

家長總是對孩子說:“誰誰怎樣怎樣, 他比家長強!”

提醒:父母總是用別的小孩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 這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別人比較上, 長大之後做事就會輕易受其他人影響。

16、無秩序

路上又堵車了。 家長將車從緊急停車道上開了過去。 孩子問家長:“為什麼父母走這邊?”家長說:“這兒沒員警, 也沒有攝像頭, 沒關係的。 ”

提醒:當父母在沒人監督時違規, 孩子就學會:只要不被抓住, 做什麼都可以。

17、過分愛護

家長在廚房裡忙得熱火朝天, 孩子鑽進來想幫忙, 家長趕緊把孩子推出廚房:“去去去, 小孩子不要‘多管閒事’, 一邊呆著去。 ”

提醒:父母對孩子的“愛護”, 讓孩子認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

18、不服氣

吃飯時,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憤憤不平地告訴愛人:“小王升職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電腦嗎……”

提醒:父母不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孩子就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

19、壓抑能動性

孩子試圖拆開一隻鬧鐘看個究竟,家長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麼?不准亂動!”

提醒:簡單地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係,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

20、連騙帶嚇

女兒吵著要買芭比娃娃,家長想制止她,就連騙帶嚇地說:“不聽話,員警來抓你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提醒:當孩子證明“自己被騙了”,以後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話了。

二、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態度

1、給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說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斷地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優秀”是一把雙刃劍!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協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緒支配,只想著:你是我孩子,你要給我臉上貼金,家長要讓我有面子,家長不能丟我的臉!然後用家長自己奇多的規條和框框來束縛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縛越叛逆,家長越管,他越不要聽!

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在負疚的狀態下仍然可以得到愛,孩子才會有順從以及有自我負責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家長不那麼滿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時,無言地陪伴,單純地給予孩子愛的支援更顯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當家長把“比較”的枷鎖套給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家長考第一名就買旅遊鞋!家長進入前五名父母就全家去旅遊!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後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5、數落孩子的不是

家長最樂意數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家長都尤其熱衷的一件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體會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氣,還是心裡服氣!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數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自尊。

6、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家長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家長的預言!另一種孩子,家長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7、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家長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

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家長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然而孩子的天性是,家長越不要我這樣,我越要怎麼樣!

9、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家長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電腦呢!這樣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著成功的方向培養,致力於培養孩子成“才”,而忽視了孩子要先“成人”的問題。

18、不服氣

吃飯時,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憤憤不平地告訴愛人:“小王升職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電腦嗎……”

提醒:父母不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孩子就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

19、壓抑能動性

孩子試圖拆開一隻鬧鐘看個究竟,家長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麼?不准亂動!”

提醒:簡單地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係,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

20、連騙帶嚇

女兒吵著要買芭比娃娃,家長想制止她,就連騙帶嚇地說:“不聽話,員警來抓你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提醒:當孩子證明“自己被騙了”,以後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話了。

二、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態度

1、給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說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斷地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優秀”是一把雙刃劍!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協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緒支配,只想著:你是我孩子,你要給我臉上貼金,家長要讓我有面子,家長不能丟我的臉!然後用家長自己奇多的規條和框框來束縛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縛越叛逆,家長越管,他越不要聽!

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在負疚的狀態下仍然可以得到愛,孩子才會有順從以及有自我負責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家長不那麼滿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時,無言地陪伴,單純地給予孩子愛的支援更顯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當家長把“比較”的枷鎖套給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家長考第一名就買旅遊鞋!家長進入前五名父母就全家去旅遊!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後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5、數落孩子的不是

家長最樂意數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家長都尤其熱衷的一件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體會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氣,還是心裡服氣!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數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自尊。

6、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家長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家長的預言!另一種孩子,家長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7、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家長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

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家長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然而孩子的天性是,家長越不要我這樣,我越要怎麼樣!

9、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家長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電腦呢!這樣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著成功的方向培養,致力於培養孩子成“才”,而忽視了孩子要先“成人”的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