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個家庭聚會上, 兩位母親正在聊天, 突然3歲的瑩瑩哭喪著臉走到媽媽跟前, 說:“媽媽, 瑋瑋不讓我玩卡片。 ”媽媽擦著瑩瑩的眼淚, 輕聲說:“那你就去玩其它玩具。 你看, 有積木、圖書, 還有汽車, 這麼多玩具, 為什麼一定要玩卡片?”這時, 瑋媽媽的臉色不好看了, 她大聲對瑋瑋喊到:“瑋瑋, 快把卡片給瑩瑩玩。 ”“不!” 瑋瑋大聲回答:“誰叫她不肯和我玩做迷藏, 我才不給她卡片。 ”這邊, 瑩瑩在媽媽的安慰下反而大哭起來。 瑋媽媽更生氣了, 走過去, 一手奪過瑋瑋手上的卡片, 遞給瑩瑩:“乖, 不哭, 阿姨給你卡片。 ” 瑩瑩接過卡片,

靠在媽媽懷裡, 不哭了。 而那邊, 瑋卻哭了起來, 一邊哭還一邊把玩具都扔在地上……就這樣, 孩子們的一個小小的爭執, 不僅打斷了家長們的長談, 也破壞了家庭聚會的氣氛。 這種情況, 作為家長的你一定很熟悉, 而你也經常在扮演著瑩媽媽或瑋媽媽的角色。 可你的介入, 往往只會令大人、小孩都不歡而散。 看來, 介入孩子的爭執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那麼, 對於孩子的爭執, 家長應如何處理?其實很簡單, 孩子們的問題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

3—6、7歲的兒童在遊戲中最容易產生爭執, 因為這個階段是兒童的幼兒期, 又稱為遊戲期。 兒童在各種遊戲中體會著自我的功能, 而且在遊戲中實現著自我教育。 艾裡克森認為, 兒童在此階段主動性的發展程度,

將與以後在工作與經濟上取得的成就有關。 如果這一階段的任務不能很好地完成, 兒童就會因此感到自己無用而產生內疚感。 格羅斯(Gross)認為遊戲是兒童對未來生活的準備, 他們在遊戲中練習著未來所需要的各種生活技能。 他們在遊戲中即可以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 又能真實再現和體驗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際關係。 因此, 現代兒童教育主張讓孩子自己處理遊戲中出現的問題, 而不是由家長介入, 這有利於孩子瞭解未來的社會:有競爭、有對手, 也有協助、朋友。 練習處理遊戲中出現的問題, 為孩子進入真實社會後順利處理各種問題提供基礎。 如家長一味地介入、協調, 一方面不利於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抑制了孩子思維活動的發展, 另一方面會讓孩子認為未來的社會也是一個處處有人協調、保護的社會, 壓強護弱。 這樣會使孩子日後面對複雜的真實社會時, 感到難以適從, 容易出現逃避或衝動的極端行為, 不利於孩子順利融入社會。

在不出現人身損害的前提下, 讓孩子自己解決他們出現的矛盾、問題, 不要以為他們還是孩子, 什麼也不懂, 其實他們的遊戲能力遠遠超過成人, 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 也是他們學習、實踐的過程。

童童3歲半, 每次她在遊戲中與其它小朋友出現爭執, 她都會向媽媽告狀:誰不讓她玩玩具, 誰不和她玩。 而媽媽每次都會說:“你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現在, 她已經能很好地和其它小朋友相處。

當別人不和她玩時, 她知道可以通過其它東西來吸引別人的加入;當別人不讓她玩玩具時, 她知道可以通過交換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小楠是個任性的孩子, 當他哭鬧時, 如果隔壁家的小妹妹走來笑她, 他就會去打人, 批評過很多次, 但效果不佳。 小妹妹從來沒有還過手, 或者說沒有還手的機會, 因為家長早早就會把他們拉開。 直到有一次在電梯裡, 小楠又在哭鬧, 旁邊的一個小哥哥在笑他, 他故伎重演, 沖上去對著小哥哥就是一巴掌, 小哥哥一愣, 毫不示弱地馬上回了一巴。 小楠哭得更厲害了, 求救地看著爸爸, 爸爸動也不動, 只是對兒子說:“記住, 你打人, 別人就會打你。 哥哥打你, 你覺得很痛,
就象你打哥哥, 哥哥一樣很痛。 ”從此, 小楠再也不敢欺負其他小朋友, 包括比他小的。 如果那天小哥哥的父母在一旁, 或者爸爸早早地拉開兒子, 沒有了那一巴掌, 小楠還會繼續欺負其他小朋友, 但現在, 他一下子懂了爸爸說過好多遍的道理。

放開手腳。 讓孩子面對自己的社會, 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麼, 當他們在未來社會中遊刃有餘時, 你會為自己的“狠心”感到高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