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進補的原則

【平衡陰陽】

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指導思想, 至今仍然在指導著中醫臨床。 當人體處於陰陽平衡的狀態時, 中醫便認為屬於健康的狀態, 如《素問·調經論》指出的“陰陽勻平, 以充其形, 九候著一, 命日平人”。 當病邪作用於人體, 人體正氣與之相搏, 鬥爭的結果使得陰陽平衡被打破時, 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中醫則稱之為陰陽失調。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華, 進補作為中醫“八法”中的補法, 也應當依據辨證論治的總原則, 實施辨證施補。 在中醫的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辨證中, 陰陽系八綱之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

“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在八綱辨證中, 陰陽統帥其他六綱, 其中表、熱、實屬陽;裡、虛、寒屬陰。

陰陽是互根的。 明代趙養葵在其所著的《醫貫·陰陽論》中對陰陽互根的理論作了說明, 指出:“陰陽又各互為其根, 陽根于陰, 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意思是說陰精(指一切營養物質)是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陽氣(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動)必須依賴陰精的資助。 如果沒有陰精的資助, 生理功能活動便無以產生;而陰精的生成又必須以陽氣為之生化。 如果沒有陽氣為之生化, 也就不能形成陰精。 陰陽之間相互依賴, 互生互長。 在補益當中必須根據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採取不同的方法,

或滋陰、或壯陽、或陰陽雙補, 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FDPageBreak}

【調和氣血】

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血充盈方能滿足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 早在《素問·調經論》指出:“人之所有者, 血與氣耳。 ”中醫認為氣在人體中有五大作用:第一, 氣可以對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 起著激發與推動作用。 第二, 氣的運行可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 因而保證了各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 這種作用被稱為溫煦作用。 第三, 氣能夠護衛全身的肌表, 防禦各種外邪的侵襲, 起到對疾病的防禦作用。 第四, 氣能夠維持血和津液等液態物質的正常運行, 營養全身各組織器官。

氣還能夠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 對人的津液起到固攝作用。 第五, 氣還具有氣化作用, 所謂“氣化”也就是氣的運動所產生的變化, 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有關, 比如食人的食物轉化為水穀之精氣, 而水穀之精氣又化生為氣血、津液, 以及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轉化都是由於氣化作用。

氣作為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 它的作用是通過氣的運動來實現的。 而人體的氣的運動變化過程也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