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三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童年積極自信的人長大後較少患肥胖、高血壓、抑鬱症等疾病。
內控與健康
積極自信就心理學而言屬內控心理控制源的顯現。
心理控制源概念最早由社會學習理論家羅特提出, 亦稱控制點、控制觀, 指個體在周圍環境、包括心理環境作用過程中認識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 即個人對自己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責任的認識和定向。 心理控制源分內控和外控兩種, 前者把責任歸於個體的一些內在原因, 如能力、努力程度等, 後者把責任或原因歸於個體自身以外的因素,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超過7500名英國人, 發現10歲時顯現內控心理控制源的接受調查者30歲時體重超標幾率更低, 對自己健康狀況有較為積極的評價, 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小。
專案首席研究員、南安普敦大學教授凱薩琳·蓋爾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說:“童年時心理控制源為內控的人長大後各方面表現更健康, 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對自己影響行動結果的能力更有信心。 ”這類人自尊心也更強, 會鼓勵自己養成健康的習慣。
長期調查
這項研究是一項更為複雜、持續時間更長跟蹤調查的一部分, 所有接受調查者均1970年出生。
最初, 11563人10歲時接受問卷調查,
研究人員在接受調查者30歲時成功回訪其中7551人, 詢問他們的健康狀況並讓他們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 童年時表現為內控心理控制源的接受調查者30歲時對自己的健康滿意度更高, 出現超重、肥胖或正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比例低於平均水準, 女性患高血壓的幾率也較低。
控制源可控
研究顯示, 童年時顯現內控心理控制源、感覺自己對人生具有較強掌控力的人成年後身體更健康。
心理控制源常被視為性格的一部分, 但也有證據顯示,
蓋爾說:“一些父母鼓勵子女獨立思考, 幫助子女理解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他們的子女會較多體現內控心理控制源。 ”
她認為, 在一定程度上, 心理控制源可以人為控制。
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身心醫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