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分型辯證治療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於流入十二指腸的膽汁及其腸液通過幽門逆流至胃, 刺激胃黏膜而產生的炎症性病變, 是胃炎中較為常見的類型。 胃鏡下可見胃液較多, 呈黃綠色, 胃黏膜充血、水腫, 或呈糜爛。 其病因主要為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後, 以及幽門功能失調和慢性膽道疾病等所致, 臨床以胃脘疼痛, 泛酸嘈雜, 嘔吐苦水等為主症。 屬祖國醫學“胃脘痛、泛酸、痞證”範疇。 筆者臨床體會本病中醫藥辨證治療效果較好, 臨床辨證常分以下四型。

肝胃不和型 主要表現為胃脘痞滿、脹痛, 連及兩脅, 泛酸嘈雜,

時泛吐苦水, 噯氣較頻, 自感咽喉如有物梗阻。 舌淡苔白, 脈弦。 治宜疏肝理氣, 和胃降逆。 方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東加減。 柴胡9克, 枳殼12克, 白芍9克, 旋覆花30克(包煎), 代赭石10克, 茯苓15克, 生薑9克, 甘草6克。 若肝鬱化火, 急躁易怒, 口幹苦, 舌紅, 苔黃, 脈弦數, 加山梔9克、蒲公英15克, 黃連6克, 吳茱萸3克;痛甚或較劇者加元胡12克, 金鈴子6克, 郁金12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9克(後下), 萊菔子15克。

氣滯血瘀型 主要表現為胃脘疼痛, 痛有定處, 或呈針刺感, 食後痛甚, 呃逆泛酸或見吐血便血, 舌質紫暗, 脈澀。 治宜活血化瘀, 理氣止痛。 方可選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蒲黃12克(包煎)、五靈脂12克(包煎)、丹參30克、檀香6克、砂仁12克(後下)、三七粉3克(沖服)、白及15克。 若見神疲乏力加黨參15克,

太子參20克;煩躁, 口幹口渴, 舌紅, 脈數加黃連6克, 石斛15克。

濕熱中阻型 主要表現為胃脘痞滿, 灼熱疼痛, 噁心不欲食, 口幹苦、口臭, 胸膈煩悶, 舌紅, 苔黃厚膩, 脈弦滑。 治宜清熱化濕, 和胃降逆。 方可選用黃連溫膽東加減。 黃連9克, 陳皮9克, 半夏6克, 枳實9克, 茯苓15克, 竹茹9克, 白蔻仁6克, 蒲公英15克, 澤瀉12克。 若納差, 食少加焦穀、麥芽各15克, 雞內金15克;脘腹脹滿不適加佛手9克, 香櫞9克, 枳實9克;陰虛者加石斛12克, 麥冬12克。

脾胃陰虛型 主要表現為胃脘灼痛隱隱, 饑而不欲食, 食後飽脹, 口燥咽幹, 大便幹結, 舌紅少津, 苔光剝, 脈細數。 治宜養陰健脾, 益胃止痛。 方可選用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東加減。 沙參30克, 麥冬15克, 生地9克, 川楝子6克, 芍藥12克, 烏梅9克, 佛手12克, 香附9克,

枳殼9克, 炙甘草6克。 若胃酸缺乏者加木瓜15克;兼有氣虛加太子參30 克;灼痛較重加金鈴子6克, 元胡12克;嘈雜泛酸加黃連6克, 吳茱萸3克。

中氣虧虛型 主要表現為胃脘痛勢綿綿, 痞滿不適, 時脹時消, 倦怠乏力, 大便不調, 舌淡苔薄, 脈緩無力。 治宜益氣健脾, 和胃止痛。 方可選用黃芪建中東加減。 黃芪30克, 桂枝9克, 白芍18克, 茯苓15克, 炒白術15克, 木香 6克(後下), 麥芽15克, 生薑9克, 大棗6枚, 炙甘草9克。 若見四肢不溫, 惡寒喜暖加乾薑15克, 桂枝9克;舌質暗淡加丹參15克, 乳香、沒藥各12克;大便溏薄加升麻3克, 柴胡3克, 炒白術15克。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選方用藥應靈活, 隨證加減, 筆者體會針對臨床症候特點選用一些藥物, 可明顯提高療效, 如口乾咽燥者加石斛12克, 麥冬12克;胃脘痛甚者加元胡12克,

金鈴子6克;脘腹脹滿者加佛手9克, 香櫞9克;嘈雜泛酸者加黃連6克, 吳茱萸3克;大便溏薄者加升麻3克, 柴胡3克, 炒白術15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9克(後下), 萊菔子15克;大便色黑或血便加三七粉3克(沖服), 白及15克;四肢不溫, 惡寒喜暖者加乾薑15克, 桂枝9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