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拔罐有講究,行動前做好功課

拔罐是中醫特色診療的一種。 拔罐法又稱吸筒法、吸杯法、角法。 它是以杯罐為為工具, 採用熱力、抽吸等方法, 排除其中空氣, 使造成負壓, 吸拔于穴區或特定的部位而起到一定治療作用的一種傳統療法。 為了避免意外事故, 應注意以下各點。

預防暈罐發生。

和暈針一樣, 暈罐也是一種血管抑制暈厥。 其發生率雖無針刺高, 但也絕非罕見。 臨床表現和暈針類似, 如頭暈、胸悶、噁心欲嘔, 肢體發軟, 冷汗淋漓, 甚者可出現瞬間意識喪失等。 因此, 應引起充分重視。 為防止暈罐, 對初次拔罐並有畏懼心理者, 或有暈針暈罐史者,

應注意預防。 預防分心理預防和生理預防二方面。 所謂心理預防, 即對患者進行解釋, 消除其恐懼心態。 所謂生理預防, 則是對這類病人, 最好採取臥位拔罐。 饑餓者, 應令其先適當進食;過度疲勞者, 先讓其作適當休息。 另外, 診室中保持安靜, 吸拔時, 吸力不宜過強等, 也十分必要。

選取適當體位。

拔罐療法的體位選擇原則是:局部平坦、鬆馳, 且能保持固定一定時間。 因為局部肌肉緊張, 不利於吸拔, 而變動體位, 可造成罐具脫落。 在不影響取穴的前提, 一般多選臥位, 一是此體位易於固定的操作, 二是罐具脫落不易摔碎。

拔罐時拔火罐要避免燙傷。

應注意熟練掌握各種吸拔之法, 動作要正確、迅速。 每種吸拔法之注意點,

已有詳細說明, 這裡不再贅述。 需要提一下的是, 在機體凹凸不平處, 特別是關節部位拔罐時, 往往不易操作, 即使拔住, 也容易發生漏氣。 可事先準備一塊濕麵團, 幹濕程度如餃子面。 做成五毫米厚之薄餅, 置於所拔之部位, 其面積宜略大於罐具之口徑。 可在濕面餅上吸拔。 不僅不易發生漏氣, 而且亦不會造成燙傷。

行針罐前選長度合適、針根無剝蝕之針具。

針刺時毫針外留長度與罐內高度相適宜, 以免因火罐將針具下壓造成疼痛和深度改變。 拔針罐時, 選擇罐具宜大, 毫針針柄宜短, 以免吸拔時, 針柄與罐身接觸, 將針撞入深處, 造成損傷, 在胸背部拔針罐尤應注意此點, 因為這也是導致氣胸的原因之一。 其次, 叩罐時應正確,

否則易將針柄壓在罐口邊沿, 使針體彎曲及漏氣。 最後, 針罐吸力不宜過強, 否則, 可引起局部肌肉強烈收聚, 使針體彎曲, 造成滯針或斷針, 亦可同時在相對應處加一火罐, 使拉力均衡而防止彎針、折針。 起罐時宜緩慢放氣, 以防壓力突變而彎針。

注意詢問拔罐後感覺。

病人如覺拔罐後有局部發熱、發緊、涼氣外出、溫暖舒適等, 為正常。 如病人感到抽吸太緊, 灼痛難忍, 可用食指以罐口邊緣輕輕擠壓吸入罐內肌肉, 放入部分氣體即可。 如仍不緩解, 可換小一號之罐具吸拔。 所拔為抽吸罐時, 應掌握罐內負壓狀況, 予以調節。

拔罐前消毒以防止感染。

首先, 對罐具要進行消毒, 對不同材質的罐具可因地制宜採用不同消毒方法。

玻璃罐具可採用消毒藥液浸泡或75%酒精棉球反復擦拭;塑膠罐具, 亦可用75%酒精棉球反復擦拭;竹制罐具可採用煮沸消毒。 其次, 如為刺絡拔罐, 對吸拔的部位應先用2%的碘酒塗擦穴區局部皮膚, 再用75%的酒精脫碘, 即用酒精棉球由內向外擦去碘酒;如因吸拔時間過久, 局部皮膚出現密集水泡時, 小的多不需處理, 但要防止抓破;大的可用消毒針刺破, 流出泡內液體, 再塗以龍膽紫藥水, 外用消毒敷料包紮, 如此操作, 直至水泡吸收, 一般數日可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