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中醫特色診療的一種。 拔罐法又稱吸筒法、吸杯法、角法。 它是以杯罐為為工具, 採用熱力、抽吸等方法, 排除其中空氣, 使造成負壓, 吸拔于穴區或特定的部位而起到一定治療作用的一種傳統療法。 為了避免意外事故, 應注意以下各點。
預防暈罐發生。
和暈針一樣, 暈罐也是一種血管抑制暈厥。 其發生率雖無針刺高, 但也絕非罕見。 臨床表現和暈針類似, 如頭暈、胸悶、噁心欲嘔, 肢體發軟, 冷汗淋漓, 甚者可出現瞬間意識喪失等。 因此, 應引起充分重視。 為防止暈罐, 對初次拔罐並有畏懼心理者, 或有暈針暈罐史者,
選取適當體位。
拔罐療法的體位選擇原則是:局部平坦、鬆馳, 且能保持固定一定時間。 因為局部肌肉緊張, 不利於吸拔, 而變動體位, 可造成罐具脫落。 在不影響取穴的前提, 一般多選臥位, 一是此體位易於固定的操作, 二是罐具脫落不易摔碎。
拔罐時拔火罐要避免燙傷。
應注意熟練掌握各種吸拔之法, 動作要正確、迅速。 每種吸拔法之注意點,
行針罐前選長度合適、針根無剝蝕之針具。
針刺時毫針外留長度與罐內高度相適宜, 以免因火罐將針具下壓造成疼痛和深度改變。 拔針罐時, 選擇罐具宜大, 毫針針柄宜短, 以免吸拔時, 針柄與罐身接觸, 將針撞入深處, 造成損傷, 在胸背部拔針罐尤應注意此點, 因為這也是導致氣胸的原因之一。 其次, 叩罐時應正確,
注意詢問拔罐後感覺。
病人如覺拔罐後有局部發熱、發緊、涼氣外出、溫暖舒適等, 為正常。 如病人感到抽吸太緊, 灼痛難忍, 可用食指以罐口邊緣輕輕擠壓吸入罐內肌肉, 放入部分氣體即可。 如仍不緩解, 可換小一號之罐具吸拔。 所拔為抽吸罐時, 應掌握罐內負壓狀況, 予以調節。
拔罐前消毒以防止感染。
首先, 對罐具要進行消毒, 對不同材質的罐具可因地制宜採用不同消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