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來源於食物的維生素D還是由皮膚合成的維生素D, 都沒有活性, 不具備生理功用。 它們都必須先進入血液, 然後進入肝臟, 才能進一步代謝為具有活性的維生素D。 患有慢性肝病時, 肝細胞的功能受到損害, 不能發揮其促進腸鈣、磷吸收, 及腎臟對鈣的重吸收功能, 從而影響骨的形成。
膽鹽的合成和排出障礙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在小腸吸收, 它的吸收要靠膽汁的協助。 膽汁是在肝臟合成的, 當發生慢性肝病時, 膽汁的合成和排出出現障礙, 導致脂類吸收不良。 體內未被吸收的脂肪酸,
此外, 食物中的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K都溶於脂肪, 它們隨脂肪一起從腸道吸收。 當脂肪吸收障礙時, 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也減少, 而這些維生素對骨骼的生長發育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 腎臟對鈣的重吸收, 並直接作用于成骨細胞, 而促進骨的形成;維生素K可增加骨細胞內骨鈣素的含量, 從而促進骨的形成。 因此, 當這些營養素出現吸收障礙時, 也會影響骨骼的代謝,
由此可見, 慢性肝病併發骨質疏鬆的危險性是存在的。 除了積極治療肝臟疾病, 患者在飲食上也應特別注意, 少吃含油脂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