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修瑜伽的通常有兩類人, 一類為把瑜伽當作萬能, 認為通過瑜伽可以什麼都所獲得。 另一類則通過瑜伽可以領悟, 知道自己不但是物質的主人, 更是運用瑜伽來為自己服務的主人。 這兩種人其實沒有高低的分別, 只是主觀的願望有所不同。 前者是一種習慣性的把瑜伽習慣的當作了一種物質類的需要, 因此, 心生髮種種願望, 卻不知領悟, 有時候還為瑜伽修習而煩惱, 因此總是停留在徘徊中, 無法得到瑜伽真實的效能。 後者能覺知瑜伽之妙, 是領悟的結果, 善運用瑜伽之理和修習來觀照自己,
2.我們修習瑜伽, 領悟前, 常把身體當作物質感官的享受, 我們的主人, 住在身體裡面卻不懂需要常修繕, 常常是等身體這個房所有問題了, 有毛病了才去修繕一下, 不知平曰的保養;孰不知, 等壞了時, 再修繕, 越修越不好, 如此, 病痛和毛病就常常來了, 主人不明所以, 沉迷在感官裡, 常常感到很奇怪, 怎麼病痛和煩惱總是治療不完, 好了這個又來了那個。 領悟後, 知道和明白了身體這個載體, 是為我們主人服務的, 因此身體這個房所, 常為我們遮風擋雨;需要我們做主人的常去關愛, 因此常會做修繕;保養的功夫在於曰常,
3.領悟前, 生活事物如同雜亂無章, 感官與心不能相互作用, 遇到事物無法自主。 於是, 種種煩惱就隨之而來;雖然也感受喜悅和幸福的片刻, 但煩惱來時, 卻自己阻擋不了, 當痛苦時, 十分的猛烈, 心地一起一落, 十分的刺痛。 領悟後, 看待事物並無雜亂, 能知明開義, 感官與心相互作用, 產生和諧的能量, 煩惱來時, 心地直接產生容大的能量, 能夠令其消化和轉化, 如此, 心就不會一起一落, 並以智態對待。 坦然的面對經歷的事物, 如此, 我們生活中的喜悅和幸福沒有了障礙, 可以保持長久。
4.瑜伽的呼吸法並不是單純的諸如:胸式, 腹式和完全式類的呼吸;在瑜伽的自古傳承裡, 有很多經典的呼吸法, 十分自然, 並且有效的練習方法;首先, 我們要知道和明白練習呼吸的意義所在, 瑜伽呼吸的意義是構築身與心之間的橋樑, 目的是把身心之間的分離拉近, 並消除它們存在的距離。 如此, 無論是哪種呼吸方法和目的, 都要經歷從粗到細, 由細到微細的過程, 呼吸越細緻, 身心之間的距離就越相近, 身心就越和諧, 終究並到達身心合一的目的。 細緻的呼吸能夠令身心相互作用, 產生能量, 產生喜悅的心態和覺定的觀照;由此, 我們的生命就生髮出喜悅, 祥和;並充滿生命能量的活力。
5.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良藥,
6.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 常常埋怨生活的環境不好, 有這樣那樣的艱辛。 要解決艱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用瑜伽的方式觀照一下, 你的所謂“艱辛”究竟是什麼。 其實, 生命的本身並不艱苦;艱辛的感覺是來自你的不斷的欲望, 對生活和工作的對抗與不滿。 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先醫好你這顆對抗與不滿的心, 否則你的病苦將永無休止。 所謂的病苦只是病徵而不是病灶, 還沒那麼糟糕。 先醫好你的心靈, 它們便會自然痊癒。 如此, 你所謂的艱辛就不存在了。 因此, 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心念時時觀照來善待自己。
7.對於修煉, 人們有著很多的誤解和迷惑, 因此造成了很多人誤解了出家的概念, 在佛陀的教法裡,真正的出家並不是去一個地方隱修起來,而是出身體物質這個家,把心釋放出來;從物質束縛這個家裡走出來,回歸到內心自由無礙的世界裡去,如此才叫:出家。通常人們總是顛倒的去看事物,更從事物的表面上來理解出家。身體出家,心未出家,即便身在寺院裡,也是一無是處。真正的修煉就在你曰常生活的點滴裡。有人會說,難啊。回答:因為難,才修煉,容易了,會去做麼。
8.無論在哪個時代,在物質發展的初期,是人們精神也一起發展進步的時候,而當人們享受物質時候,也就是精神衰弱的時候。物質的發展初期,需要精神的動力來支援,因此,物質的發展往往是與精神相互作用的。物質既能調動精神的強盛,也能因此而衰敗它,正所謂物及而衰。因此,事物都是兩個方面的,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一物要有一心來維持,少了這個心,單純的物質享受,就十分糟糕了,因為那樣的話,你不會快樂。
9.凡成就者、做事業者,都從修煉心靈開始。心靈是人類的思想,智慧的潛能和本源的主宰。心靈的力量是一種精神能量,心靈因細膩而偉大,因專注而熱情,心靈因修煉而超凡脫俗。在我們曰常生活中,人的心力,體力、智力和情緒都是有週期的,就是說人的心力有強盛的時候也有衰弱的時候,體力有充沛和虛弱的時候,智力有反應敏捷和遲鈍的時候,情緒有激昂和消沉的時候。根據瑜伽師們的口耳傳承,知道它們的週期分別是,心力:31天,體力:12天;智力:45天;情緒:7天。其中,智力週期最長,情緒週期最短。當我們修心安靜時,能有效的把智力和心力的週期延長一倍甚至幾十倍;體力通過適度的鍛煉,由此又能輔助智力和心力在延長過程中,有效的調控我們的情緒,通過心力的驅使,由智力直接把情緒轉化成心力的能量,完成質變到量變的過程,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心靈修煉。 在佛陀的教法裡,真正的出家並不是去一個地方隱修起來,而是出身體物質這個家,把心釋放出來;從物質束縛這個家裡走出來,回歸到內心自由無礙的世界裡去,如此才叫:出家。通常人們總是顛倒的去看事物,更從事物的表面上來理解出家。身體出家,心未出家,即便身在寺院裡,也是一無是處。真正的修煉就在你曰常生活的點滴裡。有人會說,難啊。回答:因為難,才修煉,容易了,會去做麼。8.無論在哪個時代,在物質發展的初期,是人們精神也一起發展進步的時候,而當人們享受物質時候,也就是精神衰弱的時候。物質的發展初期,需要精神的動力來支援,因此,物質的發展往往是與精神相互作用的。物質既能調動精神的強盛,也能因此而衰敗它,正所謂物及而衰。因此,事物都是兩個方面的,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一物要有一心來維持,少了這個心,單純的物質享受,就十分糟糕了,因為那樣的話,你不會快樂。
9.凡成就者、做事業者,都從修煉心靈開始。心靈是人類的思想,智慧的潛能和本源的主宰。心靈的力量是一種精神能量,心靈因細膩而偉大,因專注而熱情,心靈因修煉而超凡脫俗。在我們曰常生活中,人的心力,體力、智力和情緒都是有週期的,就是說人的心力有強盛的時候也有衰弱的時候,體力有充沛和虛弱的時候,智力有反應敏捷和遲鈍的時候,情緒有激昂和消沉的時候。根據瑜伽師們的口耳傳承,知道它們的週期分別是,心力:31天,體力:12天;智力:45天;情緒:7天。其中,智力週期最長,情緒週期最短。當我們修心安靜時,能有效的把智力和心力的週期延長一倍甚至幾十倍;體力通過適度的鍛煉,由此又能輔助智力和心力在延長過程中,有效的調控我們的情緒,通過心力的驅使,由智力直接把情緒轉化成心力的能量,完成質變到量變的過程,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心靈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