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感也是有“舍”才有“得”的

不少人在跟旅行團出遊之前, 最關心的就是旅遊點的多寡問題。 遊覽的景點越多, 他們覺得這個團就越劃得來。 這是一種初級的旅遊消費觀。 這類消費者在購買旅遊產品時, 視野相當狹窄, 以為旅遊是觀光, 即使走馬觀花也行, 但觀的“花”一定要多, 且不管是牡丹還是路邊的小野花。
面對遊客的這種心理, 不少旅行社便將遊客的消費簡單化, 重量不重質。 比如, 像故宮、頤和園、長城等蘊含著深厚歷史文化, 得細細品味的名勝古跡, 旅行社為節約時間, 頂多只安排一兩個小時參觀。 這種效果無異於買了多個不同的蘋果,
每個只咬一小口。
不少都市年輕人在擇偶時也持這樣的“旅遊觀”, 比如像什麼“6人晚宴”、“8分鐘交友”之類的。 他們不再滿足於一對一的單調相親, 開始尋求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利用最浪漫的手段, 從茫茫人海中選擇出自己鍾情的另一半。 如果說用這種方式多接觸一些人, 我覺得無可非議, 但是如果因此認為愛情不用談、不用培養, 只需亂碰亂撞, 則不對了。 貪求數量的戀愛機遇觀, 從表面上來看能給自己一種心理安慰, 好像時間花得很“值”, 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瞎耽誤功夫。
想搞愛情速成的人, 並非因為他們遭遇愛情的機遇少, 關鍵在於他們沒有情感投入和付出的意識。 在愛情機遇的獲得問題上, 他們是選擇至上論者,
即完全試圖通過“選擇”來解決感情問題。 遺憾的是, 情感的選擇不能代替情感的付出。 沒有付出, 不可能激發出對方愛的情感和自身的魅力, 結果造成了要麼無人可選, 要麼無人選你。 所以, 進行情感物件的完美選擇, 絕不意味著選擇到完美的情感物件。
有個女學生曾對我說過一件事:班上一個男生想追求她, 在某天晚上把她約了出去, 向她直接表白了愛意。 女學生不同意。 這時時間已經很晚了, 話題又無法進行下去。 於是女生請求男生把她送回去。 誰知這位男生氣鼓鼓地說:“因為你不同意, 所以我不送你。 ”多麼功利呀!
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 很多人經濟意識強了, 做任何事前都先盤算盤算, 生怕自己吃虧。
這很好, 說明你有經濟意識和理財頭腦。 不過, 這種經濟意識也別濫用, 起碼在感情領域就不完全適用。 感情一定要“捨得”, 先“舍”後“得”, 肯“舍”才能“得”, 大“舍”才能大“得”。 很多人對戀愛有許多期盼, 期盼可以從中得到慰藉、幫助、理解、支持、關愛, 但卻從不願用自己的付出去換取期盼的這些東西。
有位心理醫生說過, 以愛情為基礎的親密關係, 也許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擁有的最大財富!
但並不是你渴望得到愛, 就能通過“索取”獲得愛。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提出,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他認為, 愛意味著將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對方, 包括生命, 但並不意味著為對方犧牲生命, 而是給予對方自己生命的活力;我們給對方的是我們的歡樂、志趣、理解、幽默、知識,
甚或悲哀, 給予對方生命活力的全部表達方式, 我們在表達生命感的同時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
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 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 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 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 因為我愛你”。 因此他認為, 自戀型的愛就像幼兒的愛, 是不成熟的愛。 這對於在現實生活中企盼得到愛卻又總得不到愛的人來說, 是值得好好學習和領悟的。  
現代生活出現的戀愛機遇危機, 是對我們愛的能力、愛的素質下降的一種警告。 它提醒我們:不懂得用豐富細膩的行動溫暖對方的心的人,
將得不到愛。 有愛的付出, 才會有愛的回報。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