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環境也要整治

時下, 人們對保護環境越來越重視了, 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我認為, 在大力呼籲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 也應將社會心理環境的保護納入到人們的意識當中來。
之所以這麼說, 是因為人們在思想觀念、語言與實際行為當中, 隨意而不加控制地排放了許多對他人心理有不良影響的“污染物”。 以至此成為大眾心理失衡及社會心理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浮躁、抑鬱、焦慮、氣憤、心理疲勞、壓抑、緊張等。
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 如, 隨意嘲諷他人——嘲笑殘疾人和鄉下人;向他人發洩不良情緒——拿比自己職位低的人出氣;肆意揮霍浪費,
炫耀財富;以財、以貌取人, “哄抬”金錢、美貌的“行市”等等。
是啊, 如同由於環境嚴重惡化導致大量身體疾病一樣, 日益惡化的心理環境同樣威脅著人們的心理健康。 很多人都是社會心理環境被污染的受害者, 同時又是這類污染源的製造者、排放者。 也就是說, 我們的心理問題與他人有關, 他人心理不健康也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發展。
我們通常製造和排放的心理污染有:
攀比:攀比心理是我們一項重要的社會心理特徵。 由於物質滿足的匱乏、成功標準的單一、沒有多元的生活樂趣, 我們常與他人比學歷、比工作、比漂亮、比成功、比財富。 成功者、優秀者、領先者、富有者總愛以炫耀自己的方式來獲得被仰視心理滿足,
而失敗者、平庸者、落後者、貧窮者又因特別注意或在意這種差距而導致心理失衡。 對失敗者來說, 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敗, 別人的優秀就是自己的恥辱, 由此, 他們的心理也隨著一起失控。
不自信者, 尤其是那種極度自卑者, 反而相當勢利。 一方面, 他們仰視、臣服於那些比自己強大的人;另一方面, 他們又貶低、嘲笑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 於是, 弱小者就成為他們的“出氣筒”。
冷漠:現代人大都追求個人成功,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只考慮自己需求的滿足, 不關心別人。 但一個缺乏對他人幫助和支持的人, 是絕難成功的, 也不可能幸福。 助人從來都是利人也利已的。 更重要的是,
在助人的過程中, 我們可以體會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愉悅及助人後心理上獲得的滿足和成熟感。 其實, 對人冷漠的背後在於此人本身並非不懂得愛。 而學會愛、付出愛, 是個人獲得幸福必備的能力。 人不只需要物質生活, 也需要事業成功, 更需要心理的溫暖。
攻擊:因為總把他人作為競爭物件, 所以我們常以有色眼光去看待別人, 容易通過打擊和嘲笑對方的缺陷來獲得自我的心理平衡。 同時, 我們自己也會因受到各種各樣的打擊, 又缺乏健康、正常的宣洩和調節方式, 所以很容易借助通過攻擊他人的缺陷來轉移和釋放這種不良的情緒。 有這麼一幅漫畫, 一個男人因為受了上司的訓斥, 回家後把火撒到了妻子身上。
妻子氣憤難忍, 只好拿兒子出氣。 兒子誰也不敢攻擊, 就去攻擊外面的狗。 狗當然不會自我調節只會直接攻擊, 就狠狠咬了那個上司一口。  
我們社會的心理污染, 就是這樣傳播著的。 這些心理污染將造成人們自卑、焦慮、嫉妒、敵視、抑鬱等諸多不良情緒, 嚴重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 一個原本心情舒暢、開朗的人, 若同一個整日愁眉苦臉、抑鬱難解的人長期相處, 不久, 他也會變得沮喪起來。 一個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強, 他越容易感染上壞情緒。 這個傳染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 在家庭中, 如果夫妻中一方情緒低落, 他(她)的配偶也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一位企業管理人士曾指出, “時下, 企業人普遍中了4種毒:對人不感激、對己不克制、對事不盡力、對物不珍惜。
”我認為他指出的這幾條正是我們內心毒素根源所在。 它們不僅毒害自己, 也在毒害別人。
要治理好社會心理的環境, 我們必須從社會和個人兩方面來努力。 從社會角度而言, 應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法規以引導規範人們的行為。 提倡鼓勵那些有利於加強民族健康心理的東西, 反對那些破壞社會心理環境的有害東西。 個人也應承擔起保護社會心理環境的責任。 多給別人一點歡樂、一點讚美、一點信心。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