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藥必須遵循5大原則!

老百姓常講, 是藥三分毒, 說的就是藥品不良反應。 吃藥在出現不良反應的時候該如何才能減輕不良症狀呢?

藥品猶如一把雙刃劍

老百姓常講, 是藥三分毒, 說的就是藥品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 大家都知道使用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容易出現嗜睡、困倦、乏力, 使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易引起乾咳, 癌症患者使用化療藥品會引起脫髮、身體虛弱, 還有四環素牙, 這些都是藥品的不良反應。

但藥品不良反應不包括用藥不當所引起的反應,

如錯誤的用藥方法、劑量以及濫用藥物、自殺性用藥等。

藥品不良反應是藥品的固有屬性, 服用藥品出現不良反應是正常現象。 只要是藥品, 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應。 只要使用藥品, 就有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 因此, 藥品猶如一把雙刃劍, 在治療疾病的同時, 也可能導致其他疾病。 下列方法可以減少藥品不良反應。

正確用藥的原則

第一, 記錄好個人用藥歷史。

詳細記錄個人治病時用藥的不良反應史, 如過敏性反應。

第二, 對症用藥。

根據醫生診斷, 弄清楚病因和藥物的適應證再用藥。 不少患者憑自己的患病症狀和用藥經驗購買、使用藥品, 結果不僅不能治癒疾病, 而且還會延誤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療,

甚至會因為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而增添藥源性疾病。 這種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最高, 對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第三, 給藥時機恰當。

比如, 抑酸劑、保護胃黏膜的藥物要在飯前服, 而阿司匹林這類的解熱鎮痛藥就一定要在飯後服。

第四, 遵循合理用藥的給藥原則。

根據病情選擇合理的用藥途徑:能口服, 不注射;能肌注, 不靜注。 我們平常聽到不少病人說“注射比吃藥見效快”, 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從藥物被吸收到發揮作用的速度來看, 注射確實比吃藥見效快, 但注射給藥, 尤其是靜脈注射時, 藥物直接進入血管, 雖然見效快, 但是一旦發生不良反應, 往往是比較嚴重的, 尤其是在基層醫院, 急救設施不完善, 一旦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往往因搶救不及時而導致嚴重後果。

相對於注射給藥, 口服給藥吸收慢, 不良反應相對較輕, 用藥安全係數更高。 兩種給藥途徑相比, 口服給藥比注射給藥簡便、易行、安全。 注射和吃藥都是治病的一種手段, 究竟採取哪種方法治療, 應由醫生根據藥物的類型、疾病的性質和病情來選擇。

第五, 不要隨意增加或者減少藥物劑量。

有的人治病心切, 認為藥吃得越多, 病好得越快, 便隨意加大劑量;有的人病情好轉, 又經常忘服、漏服藥物。 藥物服用的劑量是通過長期臨床試驗和可靠的理論依據制定的, 此類隨意用藥行為不僅無法達到治療效果, 往往還會造成不良後果。 藥量過大, 可能引起中毒, 尤其對老人和兒童, 是十分危險的;藥量偏小,

非但達不到治療效果, 反而貽誤病情, 甚至產生耐藥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