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少年心理叛逆的5大特點

1.盲目性。 青少年期向青年期發展的過渡時期, 學生精力充沛, 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發展, 往往顯得更加好動、好問、獵奇、執著。 但由於心理的發展與之不相適應, 思維的偏激性很大, 學生往往處於一種“找不到正確的活動途徑、有勁無處使”的心理活動準備狀態。 於是, 千方百計地尋找他“使勁”的突破口, 盲目地行動, 表現得很任性。 具有這種逆反心理的學生, 一事當前, 無論其正確與否, 都盲目地加以抵制, 甚至反而道而行之;凡事, 無論可行還是不可行, 只要他想幹, 就幹, 隨心所欲, 不考慮後果, 遇事好感情用事,

缺乏冷靜的思考。

2.社會性。 現在的青少年對外聯繫廣泛, 資訊來源管道多, 接收信息量大, 知識面也較寬, 但由於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 不能對來自各方面的資訊進行合理的篩選。 在對外開放, 對內搞活的改革時期, 一些人趁機搞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 也給青少年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使之產生消極情緒, 而他們往往又由於理論修養不夠, 缺乏實事求是的分析能力, 容易感情用事, 過於偏激, 產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決於社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

3.感應性。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互相感應的力量, 而這種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所產生的感應作用, 它對先進層來說是一種逆向拉力,

對後進層來說是轉化的阻力, 影響著兩頭, 具有感應性。 學生往往用聰明的大腦給老師挑“刺”, 給學校挑“毛病”, 甚至於發展到故意搗亂, 以衝撞老師為榮。 他們把老師、學校對學生的每一個要求都說成沒有必要, 我行我素。 這種逆反心理的感應性對班內影響很大, 如不善加引導, 會影響班級建設, 妨礙學生的進步。

4.自發性。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對社會存在的直接反應, 它是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通過個體間相互影響自發形成的, 遇事感情上接受不了而產生一種抵解情緒造成的。 沒有什麼人指使, 也沒有十分明確的指向目標, 不知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 往往不受約束, 不聽勸告, 一意孤行, 只圖痛快。 有時看到別人那樣幹,

也跟著幹, 這一從眾心理是逆反心理在特定條件下自發產生的表現。

5.可變性。 中學階段, 學生的獨立自主的要求意識比較強烈, 但他們的觀點、信念尚未形成或極不穩定, 環境的誘惑力又是多種多樣, 所以想獨立自主, 一時還做不到。 他們的思想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 只要我們善於引導, 是可以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實行有效的控制的。 有的學生具有逆反心理, 但並不是處處都逆反, 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和教育的作用, 因勢利導, 逆反可以發生逆轉, 具有可變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