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藥店所售止咳藥分西藥類和中成藥兩大類。 其中西藥又按作用機制不同分為中樞性止咳藥和外周性止咳藥。
中樞性止咳藥
藥物通過抑制咳嗽中樞, 使其不能下達咳嗽的指令, 中樞性鎮咳藥則直接作用於咳嗽神經中樞, 對咳嗽反射產生選擇性抑制作用。 由於中樞性鎮咳藥大多作用強大, 使用後連正常的保護性咳嗽反射也遭抑制, 更易使呼吸道內的炎性分泌物無法借咳嗽而排出, 造成呼吸道內痰液積聚, 進而引起感染, 使病變加重, 故而這類藥僅適用於劇烈而頻繁的無痰性乾咳,
外周性止咳藥
對支氣管有局部麻醉作用, 其止咳作用較中樞性止咳藥弱, 通常為咳嗽糖漿, 如甘草流浸膏和糖漿, 口服後可覆蓋在咽喉部粘膜表面, 保護局部黏膜少受刺激, 並促進唾液分泌和吞咽動作, 起到輕度止咳作用。 糖漿應飯後服, 不宜在飯前服用, 因為糖可促進消化液分泌, 使胃飽脹而影響食欲。
另一種是口服藥片, 商品名為莫吉司坦, 是近年開發上市的一種外周性非麻醉性鎮咳藥物。
中成藥類
中成藥類的止咳藥多數同時有化痰作用, 比如京都念慈庵、潘高夀、克咳、急支糖漿、通宣理肺丸、川貝枇杷露、蛇膽川貝液、羅漢果止咳沖劑、蛇膽陳皮液,
乾咳無痰者, 可選用止咳藥, 但當從乾咳轉到咳痰時, 禁服只有鎮咳作用的藥, 尤其是中樞性止咳藥, 不然可因抑制咳嗽反射而引起痰液阻塞, 加重病情, 甚至發生窒息。 這時應需選用祛痰止咳藥。 祛痰止咳藥能使痰液溶解,
在祛痰止咳的藥物中, 西藥主要根據呼吸道導致咳嗽的原因, 直接對症, 見效快, 但多由於呼吸道感染引起, 需同時服用抗生素類藥物效果才佳。 中成藥雖見效不如西藥迅速, 但治標且治本, 亦效果很好。 目前一些化痰止咳的西藥, 相比中成藥治療咳痰週期更短, 若同時也配合中藥治療, 能產生中西合璧, 增加療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