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代抗過敏藥,孕婦選用需謹慎

口服的抗過敏藥物主要指抗組胺類藥物, 口服後吸收很快, 能在15—30分鐘內使過敏症狀迅速得到改善, 比較常用。

第一代“爺爺”抗組胺藥(如撲爾敏、苯海拉明), 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和中樞神經不良反應, 最常見的是嗜睡和乏力, 反應時間延長等, 服用這類藥物後應避免從事開車、操作精密儀器等工作。 另外, 此類藥物還具有抗膽鹼能作用, 可引起口幹、眼幹、視力模糊、便秘、尿瀦留等症狀, 還可能誘發青光眼。 因此, 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腎功能低下者和老年患者應慎用。

第二代“老爹”抗組胺藥, 副作用很少, 幾乎無明顯的抗膽鹼能作用和鎮靜作用,

常用的藥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 但近期研究發現阿斯咪唑(息斯敏)和特非那丁(敏迪)可能導致少見的、嚴重的心臟毒性, 會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 當與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紅黴素合用時會加重上述不良反應, 故應避免同時使用。 有嚴重肝功能損害或潛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應慎用。

第三代“孫子”抗組胺藥, 如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 副作用更輕, 與紅黴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會產生心臟毒性。

除了口服之外, 靜脈注射也是抗過敏藥物常見的給藥方式。 此類藥物包括鈣製劑(如葡萄糖酸鈣)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製劑(如地塞米松、甲基強的松龍、氫化可的松等),

主要用於嚴重的、急性全身性過敏反應, 一般不長期使用。

局部使用的抗組胺類藥物開始見於臨床, 例如鼻噴劑、滴眼液、皮膚霜劑等。 局部用藥, 既能避免口服第一、二代抗組胺類藥物時產生的不良反應, 又能取得與口服藥物同樣的療效。

而且起效時間快, 無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副作用和心臟毒性, 長期應用不會產生耐藥性, 因此使用越來越廣泛。

在抗過敏藥中, 葡萄糖酸鈣一般對胎兒無不良影響, 但抗組胺類過敏藥使用時就要慎重。 有一類抗組胺藥稱為呱嗪類H1受體阻斷藥, 如氯苯甲嗪, 在試驗中被發現對動物有致畸作用, 為了慎重起見, 准媽媽, 尤其是懷孕前3月內的孕婦最好不要使用。 至於其他類抗組胺藥,

如吩噻嗪類及二醇胺類抗組胺藥(如非那根、撲爾敏等), 一般對胎兒無明顯影響, 都可放心使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