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常用的小兒慢性胃炎檢查項目有哪些?

1、胃酸測定: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 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 甚至缺酸。 新生兒胃內容是酸性的, 剛出生的嬰兒在清除咽下的鹼性羊水之後, 測得的pH值小於4。 出生後7~10天鹽酸濃度達最高峰, 其後逐漸下降, 出生後2~3個月達成人水準。 本院對64名11~14歲兒童進行了空腹胃酸和胃黏膜組織學檢查, 發現多數慢性淺表性胃炎患兒的胃酸結果與正常兒相近, 與文獻報導一致, 僅少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胃酸降低, 原因不明。 從理論上講淺表性胃炎病變不侵犯腺體, 不應出現胃酸過低的現象。 這種現象說明,

可能有部分患兒在組織結構改變之前, 已經出現了功能的改變, 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細胞分泌的, 在酸性環境中被啟動成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 其分泌量與胃酸一致, 惟主細胞數量多於壁細胞, 故在病態時受影響程度不如胃酸明顯。

3、內因數: 1周的胎兒胃內已存在內因數, 生後3個月胃內因數達到成人水準。 正常成人內因數分泌量為77.00U/h。 檢查內因數含量有利於萎縮性胃炎和惡性貧血的診斷。 有人發現有的小兒先天性內因數分泌缺陷。 胃液內有400~600U內因數就能維持維生素B12的正常吸收。 故即使萎縮性胃炎患者也不易發生惡性貧血。

4、胃泌素: 胃泌素由胃竇G細胞分泌。 文獻報導出生後血清胃泌素為88pg/ml,

生後第2周增至119pg/ml。 另作者報告用放射免疫法對148例小兒的血清胃泌素進行了檢測, 結果出生後第1周為264.92pg/ml, 第2~4周為250.07pg/ml, 至3歲時達高峰, 為300.7pg/ml, 3歲以後隨年齡逐漸降至成人水準即(130.84±8.34)pg/ml。 各家測得的血清胃泌素水準並不一致, 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

5、幽門螺桿菌檢測: 包括胃鏡下取胃黏液直接塗片染色, 組織切片染色找Hp, Hp培養, 尿素酶檢測。 其次是非侵襲法利用細菌的生物特性, 特別是Hp的尿素酶水解尿素的能力而形成的呼氣試驗(13C-尿素呼氣)檢測Hp。 血清學HpIgG抗體的測定, 因不能提供細菌當前是否存在的依據, 故不能用於目前感染的診斷, 主要用於篩選或流行病學調查。 以上方法中, 以尿素酶法最為簡便、快速, 常一步完成。 13C-尿素呼氣試驗,

因此法價格昂貴, 臨床普及受到限制。

6、X線鋇餐檢查: 對慢性胃炎的診斷無多大幫助。 依據國外資料, 胃鏡確診為慢性胃炎者X線檢查顯示有胃黏膜炎症者僅20%~25%, 雖然過去多數放射學者認為, 胃緊張度的障礙、蠕動的改變及空腹胃內的胃液, 可作為診斷胃炎的依據, 但近年胃鏡檢查發現, 這種現象系胃動力異常而並非胃炎所致。

7、胃鏡檢查: 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診斷方法, 並可取黏膜活體組織做病理學檢查。 慢性胃炎在胃鏡下表現為充血、水腫, 反光增強, 胃小凹明顯, 黏膜質脆易出血;黏液增多, 微小結節形成, 局限或大片狀伴有新鮮或陳舊性出血點及糜爛。 當胃黏膜有萎縮改變時, 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紅色, 色澤呈灰色, 皺襞變細,

黏膜變薄, 黏膜下血管顯露。 病理組織學改變, 上皮細胞變性, 小凹上皮細胞增生, 固有膜炎症細胞浸潤, 腺體萎縮, 炎症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漿細胞。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