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膳食>營養飲食>正文

應季野菜多是大棚種植,三招教你辨大棚野菜!

現在很多的野菜開始受到人們熱捧。 有的到市場買, 有的到山野挖, 飯店、農家樂裡的野菜, 也成為人們必點的“指定菜”。 不過, 市場上的野菜, 很多並不姓“野”。

野菜大行其道, 那麼市售野菜真的都是野生的嗎?專家表示介紹, 其實大部分野菜都可人工種植, 比如薺菜、側耳根等, 有的野菜一年四季都吃得到, 早已成為常規的大棚蔬菜。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野菜不可能全憑人工在山野地頭採挖, 市場需求量那麼大, 野菜的數量哪有這麼多, 真的是山野菜, 價格肯定更貴。 現在市面上, 很多野菜種子都可以買到,

自己在家的陽臺上, 也能種出“野菜”來。

野菜與大棚菜營養差不多

很多人認為吃野菜, 是因為它天然生長, 不施化肥、農藥, 因此是綠色健康的, 吃起來更營養健康。 真的如此嗎?為此, 專家作了專業解讀。

專家表示, 生長在山裡的野菜與生長在大棚的野菜, 其實真正營養價值相差並不大。 大棚野菜甚至可能相比山野菜在口感上還會更好一些。

他說, 由於大棚內的雨水控制比較好, 加上適當的施肥, 土壤營養全面, 大棚野菜看起來水靈靈的, 吃起來更脆, 更嫩, 更易食用。 而山野菜可能生長時間長一點, 口味要濃一點, 但吃起來, 纖維可能會粗一點, 有的人一開始可能還吃不慣。

“很多人把板藍根、穿心蓮、柴胡、人參菜等, 看作是野菜,

我們把它們叫作特種蔬菜。 ”江津吳灘天罡星特色農業蔬菜基地負責人王孝林表示, 很多野菜由於生長在山林, 可能會有一些細菌和病毒, 加上土壤中的營養不全面, 有的土質還重金屬超標, 因此, 吃野菜就不一定是安全的。 而這種特種大棚菜雖然是人工種植, 但是, 控制好了土壤的營養、還要定期監測土壤的重金屬含量, 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施放比例, 這樣種植出來的大棚“野菜”營養更均衡, 種類也更豐富, 食用更放心。

三招教你辨大棚“野菜”

對於山野菜, 專家告誡市民, 一定不要去採挖那些工業場所附近的野菜, 因為野菜有可能被污水和廢棄物污染。

市農科院專家介紹, 大棚野菜和山野菜可以用三招來辨別。

首先,

從品相上看, 大棚野菜和山野菜相比, 賣相好, 比較乾淨整齊;挖的山野菜大小不統一, 菜葉沒有種植的肥厚。

其次, 從味道來看, 真正的山野菜味道濃一點, 口感要粗一點。

再者, 從供應上看, 真正的山野菜不太可能大量供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