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易導致寶寶腦震盪六種不良行為

帶孩子可是一項技術活, 不但要懂得逗孩子玩, 更要懂得照顧孩子的安全。 但是, 生活中, 我們卻存在不少照顧孩子的誤區。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行為呢?為了逗寶寶開心, 有時會做一些拋舉寶寶的行為;為了讓寶寶入睡, 使勁搖換寶寶搖籃。 其實這些行為對寶寶是非常有害處的。 很容易造成寶寶鬧震旦的發生。

六種不良行為易導致寶寶腦震盪

一、哄睡類

1、使勁搖晃寶寶搖籃

搖晃搖籃這是新媽媽對寶寶常用的哄睡方法, 當寶寶哭鬧或睡不安穩時, 一些心急的新媽媽便將寶寶放入搖籃裡搖晃, 寶寶哭得越凶,

媽媽也就搖晃得越猛烈, 直到寶寶入睡為止。

2、將寶寶抱在懷中搖晃

很多新媽媽都會使用這招來哄寶寶入睡, 但並不是每個新媽媽的抱姿都是正確的, 而且晃的幅度也各不相同。 有的新媽媽的抱姿不僅錯誤, 而且搖晃寶寶的幅度也過於劇烈。

不良指數:★★★

行為解讀

這樣的行為都容易造成“搖晃嬰兒綜合征”, 形成寶寶腦震盪。 因為搖盪會使寶寶的大腦與堅硬的顱骨相撞, 寶寶的大腦還未成熟, 很容易導致小血管破裂, 造成顱內出血。 寶寶會出現癲病、智力受損、肢體癱瘓、弱視或失明的現象, 嚴重的還會引起腦水腫、腦疝而死亡。

行為糾正

新媽媽要切記, 無論是躺在搖籃裡的寶寶還是抱在懷中的寶寶, 都不要劇烈搖晃寶寶。

正確的哄睡方法是:輕輕地拍拍寶寶的背或對寶寶做適當的撫摩。

二、外出類

1、讓寶寶躺在過於顛簸的車裡

有些爸爸媽媽開車帶寶寶出外遊玩, 讓寶寶直接躺在過於顛簸的車裡, 認為車裡的震動不大, 對寶寶不會構成傷害。

2、帶寶寶玩晃動性大的遊戲

爸爸媽媽最喜歡帶寶寶去玩搖木馬、蕩秋千、坐旋轉遊藝車等遊戲,以為這是寶寶最想要的,但卻無法把握合適的限度。

不良指數:★★★★

行為解讀

這些一般不太引人注意的習慣性行為, 會使寶寶頭部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動。 由於寶寶頸部肌肉十分軟弱, 在較大震動的情況下, 還不足以保護頸部脊髓和大腦, 所以寶寶極可能因此而出現嘔吐, 面色蒼白, 出汗, 肌肉鬆弛無力的現象,

有時甚至會導致寶寶失憶。

行為糾正

讓寶寶躺在過於顛簸的車裡, 這些震動雖然在爸爸媽媽眼中並不算大, 但對寶寶卻可能引發腦震盪。 正確的做法是:在車內安置安全性能高、穩定性好的搖籃, 最好同時有人看護, 避免一個人開車帶寶寶出門, 這樣既要駕駛又要照顧寶寶, 極易發生意外。

儘管不少專家指出人在耳前庭系統完全成熟以前, 搖晃能促進其神經反射和運動器官的發育, 有些遊戲的搖晃刺激的確能滿足寶寶們健康發育所需, 但最好採用限時限次的方法, 進行合理安排。 況且人都有犯糊塗的時候,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小心注意——過則為災。

三、逗玩類

1、拋舉寶寶

有的爸爸媽媽為了逗樂寶寶,

喜歡將寶寶向上拋起, 讓寶寶騰于空中, 然後接住。 有的爸爸媽媽雖然不會這樣, 但也有把寶寶舉高逗玩的行為。

2、讓寶寶站立在成人的手掌上

有的爸爸媽媽十分希望早一天看到寶寶站立, 經常喜歡用一隻手握住寶寶的小腳, 讓寶寶站立在自己的手掌上。

不良指數:★★★★★

行為解讀

拋舉寶寶、讓寶寶站在手掌上都是十分危險的行為。 正常情況下, 新生寶寶的頭圍最大, 比胸圍大1~2釐米, 寶寶頭大身小, 導致頸椎不能很好地支撐頭部, 如果一旦失手, 寶寶直接跌至地面, 身體不僅會受到損傷, 嚴重的還會傷及寶寶頸部、腦部。 寶寶可能出現意識喪失、昏迷、休克等現象, 恢復後可能躁動不安、頭痛、噁心、嘔吐或暈眩等, 還可能併發腦出血或腦水腫。

行為糾正

對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 特別是新生寶寶, 切不可用這種方法來逗樂或戲耍, 逗玩時隨意劇烈搖晃寶寶更是要不得。 正確的做法是:每天適當地抱抱寶寶, 與他逗玩, 和他親熱一番。 如用拳頭做遊戲, 將大手半握拳, 用來引逗寶寶, 讓寶寶用小手抓握。

溫馨提示:小寶寶是一點輕微的震動都不能承受的。 寶寶在最初幾個月裡, 各部的器官都很纖柔, 尤其是頭部, 相對大而重, 頸部肌肉軟弱無力, 遇有震動, 自身反射性保護機能差, 很容易造成腦損傷。 面對如此脆弱的小寶寶, 新手爸爸媽媽一定要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