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根據多項調查顯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骨質健康已亮起紅燈。 現在, 讓我們來看看中醫是怎樣治療骨質疏鬆症的, 中醫藥在防治骨質疏鬆方面具有優勢嗎?
中醫把骨質疏鬆歸屬“骨痿、骨枯、骨痹”範疇, 認為其發病機理為腎虛及脾虛, 故針對病機而採用補腎壯骨、益氣健脾的治療法則。
一、補腎壯骨法
根據"腎主骨"的中醫學理論, 腎虛是骨質疏鬆的發病關鍵, 故治療宜補腎壯骨, 若腎精充足,則筋骨堅硬有力。 有楊氏等選擇退化期骨質疏鬆症11例, 按臨床表現分成腎陰虛和腎陽虛型,
二、益氣健脾, 活血調肝
脾虛則腎精虧虛, 骨骼失養, 骨骼脆弱無力, 以致發生骨質疏鬆症。 故治療宜補氣活血、健脾調肝。 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歸脾湯治療骨質疏鬆症, 顯示對骨鹽量增加明顯, 可使貧血及更年期指數改善。 張氏等發現丹參能使骨折過程中膠原纖維絲形成增多, 鈣鹽沉積豐富, 證明了丹參可以從鄰近骨折骨組織中調動鈣, 以滿足新骨形成對鈣的需要,說明丹參具有直接調節鈣代謝的作用。
以上資料表明, 中醫藥在防治骨質疏鬆症方面具有潛力和優勢。